电话传真:010-51385789 手机:13716034788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禅茶
  
活动预告更多>>
2014年12月27日(农历十一月初六)下午2点30分,中国佛学院副院长兼教务长宗性法师,将在北京福慧慈缘佛教文化会馆,为大家进行现场开示。  详情>>
·12-20 生梵法师将在福慧慈缘会馆引领大家颂...
佛事用品更多>>
W020141216280523382230.jpg 新年商务礼物送领导送父母中国邮政礼品邮册...
  它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邮政发行的第一套唐卡邮票; 它还是一座便携式的佛堂,里...[详情]

闻思讲堂2014-05-25第二十一讲 宏海法师《净土导航》

http://www.club.cn   2014年06月14日   字体:    

主持人:好,请大家随法师一起向佛像三问讯,一问讯,再问讯,三问讯。好,请法师登座。
 
法师:大家请坐。
众:阿弥陀佛。

法师:好,各位同修,各位同学。我们还是依照常法,来先合个掌,三称本师释伽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众: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法师: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众: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法师:无上甚深微妙法。
众:无上甚深微妙法。

法师:百千万劫难遭遇。
众:百千万劫难遭遇。

法师:我今见闻得受持。
众:我今见闻得受持。

法师:愿解如来真实义。
众:愿解如来真实义。

法师:好,请放掌。阿弥陀佛。
众:阿弥陀佛。

法师:各位,非常殊胜,今天我们再聚到这里,下午有这么一点点的时间,两个小时其实在我们生命的过程中,曾经过过那么多的两小时,但是我们这两个小时,又用来商榷一下,稀有珍贵难闻的佛法。有时候我们想想,其实从我们修学的角度来讲啊,我们成佛的意义有多大,可能我们得到人身的意义就有多大。那么我们包括我们今天在这里听讲,当时佛在现场讲法的情形是如何?我们今天在这里听法的情形就是如此。

功德是一样的,所以从这点来讲的话,就是善于我们会善于利用其心,来珍惜每场法会,特别特别是今天我可以说今天不管由于什么原因来或没来,听或听不到,今天能到聚集此处,把今天的课件能够作为一个全面的贯通的话是非常有福德的人,非常非常有福德。真的我要由衷的赞叹。

为什么呢?因为我也是一路学佛,心路过来的,知道说有这样的一种到如此地步,能开如此之理解,是非常不是说每个人都有如此遭遇的。所以就对这点而言呢,今天特别赞叹一下在座的诸位在宿世培植的善根和今生所显的福德。无论我们再年长年幼,男女老少,都是平等一样的,宿世共修,共学,共发愿的啊。因为我们今天讲的呢是叫做净土导航,其实就是有板有眼地给大家讲一讲净土宗所依的根本经典和它所传承的历代祖师,也是泛泛的把这些做一个介绍。那么我们听完以后呢,在我们独自,我们常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在我们独自修的过程中,你知道要依什么所遵,就是遵守什么道理,就是根本境界,依着谁而去效学,效仿,这个追随学习,就是十三代的祖师。他们都是在佛教史上善良到极致,慈悲到无敌和智慧超群的人。所以说这一系列的这十三代这样的一种我们常说一时挺秀,千载孤标的人,我们今天来做一个介绍。

那么我们回味一下,从我在这个福慧慈缘开始讲法,跟诸位的法缘呢,也是断断续续,有的后来增无,有的中间显现,有的一开始到此,也有的可能今天是第一节。我看看在座的你们听《百千万劫难遭遇》还有吗?有听过《百千万劫难遭遇》?那还有不少,那后来听过这个《心经》的还有吗?还是如此啊。《信愿行》 的应该多一些吗,《信愿行》,《信愿行资粮》很明显的好像多一些啊。好的。这都无妨,今天呢,我希望大家用心,今天也没有什么高昂的激情,也没有什么玄妙的义理,就是有板有眼的把净土这条船上所具足的软件和硬件给大家做一个交待。在此之前呢,我也常常感慨。就是说,有些事情我们往出思维是学习佛法的张力,往回返观是什么啊?回味当下的立场。就是说我们今天感慨说第一个我们讲的是净土,那么就要反思,我们梳理,我们现在身在什么啊?身在染国。是一个杂染的国度。娑婆世界,所以我们才要讲净土啊。

那我们今天来讲“净土法门”的总汇,但是往往我们在自我的去赞叹佛法的说博大精深,圆融无碍的时候,总是说,有八万四千法门,当然我们来非常的赞叹,每个人根机不一样,但是我们作为一个领先的反思,从因果现象来看的话。那么就是由于我们各自过去在闻法过程中,随类领解,各引其是,就是我们每个人在听佛法,佛说一音之法的时候呢,不知道从哪时哪劫哪一个佛开始。我们无始劫来的熏习就是说,觉得说,我听了就是这一类的道理,我可能我理解这个比较正确。

每个人都扎下这个根,所以生生世世的熏习,不断地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又有新的这个因和缘来碰撞,那我们在接触佛法生生世世的不断重复中,发心的真伪,信心的深浅,目的和品位,修学的高低,都每生每世都不一样。在这种推波助澜,不断施加的因缘过程中,每一位参与者他的业力成就就导致我们很高兴的会讲,我们有大乘法,有小乘法,有藏通别圆,有顿法,有渐法, 有实法,有权法,有这个究竟法,圆满法,有偏颇法,有这个暂时法,全体法。

其实,恰恰也说明了我们过去在闻法的过程中各以为是,就是各自为政。再说不好听点,就我们平常说人不好听的话,就各怀鬼胎一样。所以导致了我们今生才有这样的法门差别和法门抉择。我们说,净土一门是横超生死法,是他力法,是殊胜法,是方便法。这都是源于我们生生世世的分别,必须承认这一点。那么第三个讲净土宗,就更为悲哀什么了,就是说明,大家发现没有,我们在人世间如果一个立场或者一个口号或者希望大家遵循的一个功德,往往是他得不到遵守和贯彻不下去的时候,我们才会什么呀,大幅度的提倡是不是这样?那么我们今天在讲净土宗的时候,说明是已经有人遵,有人不遵。

所以才说净土的悲哀,其实恰恰有可能是从它成宗派那一刹那开始,因为在此之前,从佛法一开始入东土的时候,净土一门就是随着在,那个时候净土的广博和大家修学的这个稀松平常度到一个什么程度呢?根本就不要提及。就是我们现在学的佛教史上,似乎那会儿根本就没有净土,体现不出来佛教史上记载啥。为什么呢?就跟说大家每天都吃饭喝水一样,根本不用提及。

偶尔地有些显现,比如说在求法的过程中,有一些高僧到印度去取法,那么他这个途中呢,就会遇到坐船,有时候那时候中天竺到北印度到南印度,它有大河呀江啊,坐那个大船,有一次我记得在这个祖师的这个求法,高僧求法赋(高僧求法传) 里面有讲过,义净法师的求法,这个《佛国记》,西域求法上,里面就讲到过说有一则,一个大德就是从印度过河的时候呢,这个船要翻了,那么它就里面还有好多围过来救生的小船么,他就让其他的人坐到这个船上去,他自己就向着西方就称念阿弥陀佛,称念阿弥陀佛。都让别人都得救了以后,他自己最后坐不下么,只好留在船上,就朝着西方随着大船沉下去,他自己也什么呀,身尽而亡。就往生极乐世界了。

你看看这种从容大度,气贯长虹,这就是他对净土的信心,可见一斑。到后来流传到中国东土以后,我不知道你们诸位有没有到庙里面去做过佛事?任何一个天下丛林,不管是哪个宗派,乃至后来禅宗的一花开五叶,曹洞、沩仰、云门、临济,这都是禅宗就是参禅的。可是,他在晚上做超度亡灵的佛事的时候呢,所有的清规、仪规都是要念《佛说阿弥陀经》。最后必然要举腔:“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最后大家海众同音,念“南无阿弥陀佛”绕佛回向亡灵,希望它超度生死。

其实刚开始并不是针对我们,就是说我们世间,俗世的这些居士们,说,哎,要去做一个这样的亡灵超度,那个时候是给佛教寺院内部的僧人做超度而立的规矩。那会儿但凡庙里面比如说有出家人,一旦说身体不好,那么那会儿医疗条件也比较差。他就会什么呀,在做功课的时候,大家同声回向给这个出家师父,说什么呀,诸缘未尽,早遂轻安。就是说如果你度众生的缘分还在,不该你现在走,那么希望什么呀,你早一点赶紧好起来。大命难逃,径归安养。就是实实在在,你的大命就是大限已到,这辈子的因缘该重新洗牌了。那么希望你早登极乐。赶紧到极乐世界去成就,然后乘愿再来。没有一家丛林不是这个安排范式。

可见当时的净土是怎么样的一种情景。就跟小孩一生下来就要呼吸,就要吃奶一样的,天然的修法。现在呢,我们今天就是净土成为一宗了,那就说明有人在宗,有人不宗。足以说明问题,所以我们今天就讲这个净土宗,我们长期对净土就有一种觉得比如说反正我就是说要么就是跟死有关,觉得一定是到临终的时候,要死了,这是我们很多人的误会。大家你要记住,净土,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它是一种修禅定。一心不乱念佛三昧的一种修法,如果你念的好,不是说一定要等到老和死的时候。这个一定要搞清楚,净土法门是非常高妙的,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你得了念佛三昧,就用句阿弥陀佛,把身心摄住的时候,就能得一些定境和甚至神通出来。所以是这个,我们要清楚。

第二个,就是说净土法门不是说没文化的,它是一个神奇的化繁为简的法门,然后又以这个法门,总持其他的法门,是这样一个安排设置。有时候我们说起来罪过,也不说在座的诸位了,我有的时候都觉得会什么呀,刻意地做作地去把它给有些偏颇误会。我记得说到这个说普遍的﹡﹡三通的时候,我记得有一次那会儿,大家看过一本书叫做《空谷幽兰》吗?看过这本书没有?是美国的一个大胡子的美国一个作家写的,他到中国以后,你们有机会去看一下,现在网上可能也有,也可能买到。《空谷幽兰》就是美国的一个非常西方文明现代教育出来这么一个作家,他到了中国以后,走到什么呀,像终南山,这些深山里面去用访当代的隐者。里面有道士,有和尚。写了这么一本书,叫做《空谷幽兰》。他的名字叫做比尔波特,中央台还访问过他,在读书栏目啊,等等这些访问过他。

那本书当时很畅销,里面就曾经写过,我们现在陕西的长安的宏霖老和尚,还有张照片,他在终南山里面做了30多年,将近40年,他走后呢,浑身的舍利像大肠、小肠、内脏,我都亲眼见过,我都把它就跟这里在玻璃那儿放着,我都把它摇一下,跟那个玻璃来回碰,咔咔咔地。还有两个肾脏,还有好多黄金的舍利。特别是这块儿红莲舌头,舌根不烂。血红血红的,就放在,那会儿还没有供起来,就放在这么一个医药瓶子里。

因为我是在读研究生的时候,是学中观三论的,所以草堂寺就是这个鸠摩罗什法师,他是三论的第一代祖师。依照我这个门谱的话,那个就是我自己的什么呀,祖师爷,祖庭,一定要去礼拜,可是我当时从终南山下来以后呢,到净业寺下来的时候呢,就比较晚了,在这种情况下,我就跟我们师兄弟商量说,哪怕说,这时候就给大家打个岔句(插曲),让我去门口山门那儿磕个头,也算尽了子孙的份儿了。说通了我就,因为当时还有一个陕西的一个,开车的一个小司机,他是居士的一个朋友。就开到那儿。结果门儿还开了,开了以后,进去以后,殿堂又出来一个和尚,把我们请进入拜老和尚的舍利,当时还想又是舍利,哪里的佛的舍利,还是菩萨舍利,还是什么啊。是真的还是假的,都是这种思绪,进去以后才叹为观止。最后我才看见那个舌头就放在正中间,就跟我们这个塔一样。有第二层的这么大,一个瓶子,舌头就有这么长,特别薄。

大家不要忘了,这个寺院的第一代祖师鸠摩罗什法师走的时候,也是发愿说,如果这个翻译的经典跟佛的原意没有差别,希望我荼毗以后舌头不烂。这是他们那个祖庭的传承。所以这个老和尚也是这么一种示现。他一个人在终南山就住了三十几年。《空谷幽兰》这本书里面就有他的一个专栏,就是一个一个人他这样写么,也写到宏霖老和尚,就是我这个宏海的宏,然后是那个张作霖的霖,雨字下面森林的林。那这就绕远了,为什么要说到这个作家呢?他有一次到北京法源寺去进来访问一下,我们有一个学长原来认得他,接待他,他没有时间要出去,找上我来了。找上我呢,我第二天我接待,我就心里想看了一下他的简历,哎呦,不到北京,美国这个大学,那个大学毕业的。然后我又觉得说,受过西方现代文明磨合,为了迎合他,我为了第二天迎合他,跟他有一些谈资说法,然后不断的看他是哪个大学毕业的,曾经有一些什么著作,搞了什么科研,最后什么兴趣到了中国,又跑到深山里面访这些隐者。做了好几天的功课。

到了星期天那天,出到山门口去见他,说找不到了,打个电话我出去迎接他的时候,他一见我,这么长的头发,一个大胡子,穿的也很朴素,一合掌:阿弥陀佛。我当时在所有我查的那个资料都没有用上。所以大家想啊,从这点我们就觉得说。为什么?就是说这句佛号的威德,你看,他是一个欧美人,他有这样的缘分到了中国参访。完了以后他彻头彻尾的对这种隐者的修养他决不怀疑。而且他自己也参禅,现在不住在都市,跟他的家人就在乡下那种小河边就修了一个房子,在那儿住,也是一个隐士,怪的很。

那说什么呢?就是我们说,净土的其大无外,因为是其大无外,太稀松平常了,导致我们就像空气一样而忽略它的重要性。所以今天我们来讲净土。就是要讲讲净土一门,既然我们说其他的叫竖出三界,我们这个叫横超生死。其他的叫通途修法,我们叫蒙舆大道。其他的叫自力,我们这个重在他力,其他的叫圣道门,我们这个进考门,其他都属于难行道,我们今天讲易行之法,既然要学这个法,要跟谁学呢?要依什么而行学呢?硬件软件一样,像电脑的,那么我们今天有两大板块,硬件就是什么啊?人。软件就是法。依照着法来学,就说明是什么啊,这个从哪儿学就是一个学法的根本经验,论典。跟谁学,就是这十三代的祖师。从这两大板块入手,双管齐下。根本经典就属于解,理解么,对法的理解。十三代祖师效仿,就属于行,解行并进,就能成就进取心。

所以今天呢,我们首先来从它的经典讲起。净土的根本经典,一共叫做五经一论。五部根本经典,一部根本论典,那众所周知,什么叫经?什么叫论呢?经呢一定是佛亲口宣说的。那么这个论典呢,是对佛说的经典所作的注释,叫做论典。那么在论典里面,我们还要了解一下论典分两种,有一种论典叫做注经论,就是对这部经典的解释,逐字逐句的注释,这是我们现在有时候看一些祖师的论典,比如说《弥陀要解》,《楞严大义》,都是原来经文的一句,它下面再进行解说,还有另外一部分经典论典叫做什么啊?叫做宗经论,宗旨的宗,就是把这部经典的大义进行总结核心编排。写成一部论典。像《大乘起信论》。包括我们今天要讲的《往生论》就是进入五经里的唯一的一部论典,《往生论》。

我们首先来说一下这个《往生论》。《往生论》呢,是在印度只讲专说净土法门唯一的一部论典。你看,我们看《瑜伽师地论》,看这个《摄大乘论》,看这个《大乘起信论》,等等这些,都是整个一代教法,他把它浓缩的来讲,只有《往生论》专说西方净土这个法门。这个经论,这是论典,那么我们现在还是从根本的经典讲起。先说《净土三经》,净土一开始去修学的时候,它只有三部根本的经典,第一部就是《佛说无量寿经》。

这部经典呢,是当时世尊在当时印度的时候呢,我们知道有几个主要的说法点,一个是灵鹫山。大家都知道吗?去过印度吗?灵鹫山有一个说法台。每天世尊都从这个竹林精舍上到灵鹫山讲法。我们去参学过,印度那一条路上到处都是牛,印度人非常崇尚牛,他不杀牛。所以这个牛,路上走的到处都是,沿途都是牛,上了那儿还可以看到目犍连、这个迦叶、阿难,他们当时禅坐、闭关的洞穴就在灵鹫山上。所以说在这个身临其境的时候呢,我们有时候觉得说,哎呀,说原来当时释迦牟尼佛讲法的时候呢,就如此地跟我们同处在一个时空法界,我们现在觉得佛法已经流传两千多年了,好像有这么长久的时空跨越。如果从这种世界的成住坏空的大背景下而言的话,我们跟释迦牟尼佛都属于同一个时代,像他的千二百五十个人,他的十大子弟,十六尊塑罗汉等等这些,都应该跟我们,应该是同时代,差不了多久,两千多年而已啊。

两千多年的话,如果人轮回,也就是20几辈子,就没了。所以说当时有好几个讲法的点,一个是灵鹫山,二一个是王舍城在南方竹林精舍。灵鹫山就在王舍城外,这是南方的一个弘法中心,那么这个北方的就是舍卫城,我们常说的祗桓精舍,又叫祗树给孤独园,这么个地方。那么《佛说无量寿经》这部经典的缘起呢,就是世尊在王舍城外的灵鹫山中宣说的,就在灵鹫山上,当时参加法会的有一万两千大比丘僧,还有比丘尼五百人,还有男居士有七千人,女居士有五百人,还有与会大众的文殊、普贤、弥勒等这些菩萨都在场。讲这部《无量寿经》,当时释迦牟尼佛观到弟子们的根性已经成熟,就是宿世不断的接触这个法门,从怀疑到不反对,从不反对到慢慢感兴趣,到感兴趣慢慢再上升到信仰,那么终于到这一世的时候,这个法会的因缘具足,可以说这个道理,说这个修行的方法的时候,就叫做根机成熟。能够负担这个出世大法就开始放光现瑞。

那个时候的《阿弥陀经》还没有出世。所以说《无量寿佛》,《观无量寿经》,还有观法和修法,特别是《观无量寿经》,还有一些观想念佛法,还没有落实到说持佛名号,所以那个时候的佛一开始就是放光现瑞入禅定。我们每一句的经文都是佛祖大禅定中称性流露出来。所以我们在理解经文的时候就会发现一个什么呢?佛讲法,本来它是,比如说语言,就应该超越,思维还要超越,何况我们一切所有的动作行为呢?何况有人闻有人听,何况说法会不法会,在哪儿不在哪儿讲呢,这一切东西都是要超越,但是它从禅定中,付出到流露让我们去明了,理解,信仰,接触的时候啊,就必须按照我们这个世界所承认和常规的范式和这个套路来进行。每一部经典都不能离开这样,否则我们听不懂,或者我们怎么去理解,如果不是人类的语言那我们就听不懂啊。所以说佛每次入禅定,称性流露经文一定是依照我们这个世界的语言法师:把它叫做方便善巧地讲出来,让我们依着这个道路,在去到他的禅定境界中的情形。那么极乐世界,净土法门西方国土就是他在禅定中亲见了以后,又这样以我们的语言和理解告诉给我们,每一部经典都是这样。那么当时佛,尊者阿难见到佛,从没有过这个稀有难得之相,他就从座起来合掌,长跪说,哎,何故威神光光而来?就是说,世尊你今天怎么了,说放这个光如此的炽盛?如此的与众不同,与往常不一样,非常的奇异、庄严,那么愿为宣说,结果世尊就对阿难启问非常的赞叹,善哉善哉阿难,你所问甚快,就是你今天问这个太畅快淋漓了,说什么呀?发生智慧真妙辩,说为什么呀?你是为了愍念所有的众生才问这个思意呀,问这个意思。所以说阿难启净土教法的功德,之所以如此之大,就是因为净土法门被他这么一问,给问出来了。在此凡夫往生极乐世界,才知道有这个信息。大家知道不是我们这个世界才叫做信息时代,你看我们现在这个不是叫做信息时代嘛,网络流通以后,整个我们都是依照信息,不管大家每天的日常生活,你的工作,甚至我们去跟人家做生意,做买卖,这个赚差价等等都是一种信息,哪里需要,哪里不需要,哪里有什么东西可以贩卖到哪里,没有这个信息你不知道怎么弄,去修,所以说法界也是,就这么个法门,就这么个道理,虽然常在那里,也有可操作性,但是我们完全不知道,没有这个信息。佛说净土法门,也就是说把这个众生不知道的惊天的信息秘密给称性讲解出来了,《无量寿经》是开天辟地的第一部经,这是第一部经典。

那么这部经典的内容呢非常的深邃,境界很宏阔,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净土第一经,《佛说无量寿经》,它大部分的内容大概可以分成几个板块来了解一下,第一个就是讲因地发愿,圆成净土,讲到法藏比丘,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当时世自在王佛时,有一个国王,这个听佛讲法以后就出家了,我记得在净土的愿门里面也给大家讲过,那么发了大愿了,用了五劫的时间修了这么一个国土,最后他作为法藏比丘的因行,果满了以后,在极乐世界他的国土成就,就是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极乐国土依正庄严,那么他成佛了以后就叫阿弥陀佛,愿满了以后形成西方极乐世界,这样的一种情形,这个过程,第一个板块。

第二个板块呢就是这部经典里边,花了大幅度的文字呢去描绘西方极乐世界的种种情形,那么当我们现在觉得说,依照我们现在这个世界去理解西方极乐世界种种特别难理解。比如说生是从这个莲华化生,在七宝池中生出来的,那么这个整个宝地都是平直的,没有山高,山河,泉井,等等这个高矮不平,那么水鸟树林都会讲法,甚至说这个楼观讲堂呀都是七宝而成,有的在地上,有的高有的矮,来回就是随着意念而成就这些功德,想吃饭的时候念头一动,饭就来了,钵就现前了。想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念头一动,马上就到他方国土现前供佛。这些东西我们觉得特别难理解,其实这就是我们法界整个宇宙万象一个物理的秘密,就是说质和量的转变。就是说怎么说就是我们的念,就是我们的意识可以转变成现实,现实境界,而现实境界又可以什么呀,转化成我们的意识,意念和现实境界是一体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本来我们的意念就可以变成现实,这是一个非常自然的世界,整个物理的情形。

我不知道,我有时候对这个世界里面不是很通达,就不知道怎么表述,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就行了,就像我们物理上是由量到质改变嘛,量足了就有质的改变了,我们现在往往是,你像原子弹爆炸,不是就用那个封闭这个核原理来制造这么大的影响,震撼力,他就是用这个,其实我们也是,因为我们意念力,就可以转化成世界的情形,那么世界的情形在出现的时候也完全是根据我们的意念而同步进行,我们现在呢?因为我们是在这个国度,人的这个世界里边,现在是看不透,摸不懂,但是我们所享受的现前境界,还是在里面,但是我们现在觉得在人的这个情形里边比较陋劣,质量就是质量,密度就是个如此的密度,所以在仰望极乐的情形的时候呀,它要跨越,有这个什么?代沟,一下子会到极乐世界去,不能相信。所以在经文里边他就照着我们的这个世界的情形而对极乐世界进行一番大幅度的描绘,全是无量无边微妙奇异不可思议的事,这都是阿弥陀佛过去的愿力和妙行所感的,也离不开他的念。所以这叫西方胜境,最胜道场。就是在这样的一种国土,物质也罢,量子也罢,能量也罢,物质世界也罢,心理因素也罢,就是总归在这样一个国土呈现中,你自然而然就呆着就是一种解脱,趋向解脱的境界,这么一个国土。

在《无量寿经》里边有详尽的描述,但是还是从事相上来讲。光说这个说,有的是什么呀,树的话就是金树银枝,是水晶叶子,是这个琉璃果,或者是琉璃树,那么就是这个水晶枝是这个金叶子是银果等等,都是一个非常对称的,美学上面来讲跳不出来一点毛病的这样一个客观物理世界,可是这个物理世界又是跟他的心念同步进行,步调一致的来相互转化,自在无碍,就是这么一个国土,这么一个世界,也就是我们说的维数空间,最殊胜的显现,把它的整个能量发挥到了极致,这就是极乐国土。那么我们在经文的理解上,它主要大幅度描绘这个世界的殊胜,种种功德,这是第二个。

第三个呢就是开始讲往生净土的因行,你怎么样的修行可以往生到极乐世界?那么往生到极乐世界还有三辈,上辈中辈下辈,都要修些什么行,做些什么事等等等等,都有详细的这种介绍,随你自己的发心有大有小,那么你修行,有的比较勤快,有的比较懒惰,还有你自己修行的功德的深浅,还有等等这有三辈的不同,也在这个《无量寿经》里边,但是呢虽然有的就是均是以发菩提心为前提,最后还是一向专念阿弥陀为导归,还是讲到念佛,不过他在里面讲到的念佛比较隐,没有像《弥陀经》里边明着说执持名号,这是净土第一经,最后《无量寿经》里边还有一个很好的板块,我们回去读的时候,我们大家仔细的去体悟一下,就是讲到五恶五痛五烧,我们这个国土到现在末法时期的真实情状,比如说咽苦食毒,我们现在的咽苦就是《无量寿经》里边提出来的,比如说臣欺其君,子欺其父,就是大家上没有上的样子,下没有下的这个尊,就是老幼尊卑都不讲这个伦理了,然后呢相互欺骗,甚至说,就是说,人的这种贪心是什么意思?有一样他就觉得少一样,有是少是,有无同染,思有其能,就是你有了,没有的时候你想有,有了又怕失去,天天就是烦恼,就沉浸在这个中间解脱不出来。事有一,复少一,有是少是,有无同染,就是每天就沉浸在这种污浊气场中出不来,那么他里面分了五种,五恶五痛五烧,然后如果说你能在这样情形里边还能修行出来,就赞叹这个功德就非常殊胜了,这是《无量寿经》里面激发行者读诵的时候由我们出离心生出来的。最后这个经里面还演绎了一个非常瑰丽的场景,就是参与法会的四众弟子,在两土世尊的加持下,都亲眼见到了阿弥陀佛和西方三圣。

阿弥陀佛,在这个本师释迦牟尼佛的神力使然,然后大家在场法会大众见到的什么?西方三圣,现在其前,都望向极乐世界,像那个光明就像洁水弥漫世界一样,其他的说,罗汉,辟支佛,所有的菩萨的光明都隐没不现了,亲眼见西方三圣。所以说最后佛讲到授记在末法时期,所有的经典都次第灭尽了,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就是最后从楞严经开始灭,到般舟三昧第二部,一部一部经典都慢慢,都变白了,僧人穿的袈裟也变成白色了,那么法都灭的时候呢,最后还有这部法、这部经典还留一百年来度化众生,非常难得。所以最后本经的宗旨就是说,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为宗,记住这是净土的第一经,《佛说无量寿经》。

那么《佛说无量寿经》有好多版本,我们向在座的介绍一下,今天的这个讲的可能比较枯燥,那我们要以这个理性的心来接纳,因为你自己以后回去读诵和修学的时候有一个指南,这个《无量寿经》最早的时候就是说,东南最早的译本,从汉朝到宋朝有十二种译本,现在在世的还有五种,那么我们现在最推崇的翻译者是谁呢?大家记住,单译者是谁呢?曹魏康僧铠的本子,这个本子最为流畅,刚才我介绍这部经典大意的时候就是说的这个,那么还有一些比如说支娄迦谶的《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还有《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是这个后来的这个宋朝译的,就是赵宋译的,还有一些唐朝的菩提流支译的《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汇》,等等这些,包括我们后边还有一些说,《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我相信你们都读过这部经吧,你看净空老法师老弘扬这部汇集的经本。

那么历代祖师又对汇集本也有一些看法,说尽量不要以汇集本,不是说汇集本就没有利益,利益在当时害怕什么呀?有损害在后世,为什么呢?就是说如果你大家都觉得说经文可以汇集,你这掐一段,那编排一下,那么似乎自己的功德无量了,但是呢后人效仿,原来经文可以随意汇集,那么不仅仅他在净土的其他的经典上,慢慢汇集,久而久之慢慢后人就觉得佛经是古人汇集的,不是佛亲口说的,就容易给你留话柄,所以祖师们尽量劝说不要用汇集本,用意在这里。这个我们要明了一下,因为这部经典呢影响力太大了,所以历史上也有四种汇集本,像佛说《大阿弥陀经》,就是宋朝的王日休,他自己校集的,这还没有汇集,就是校对结集。还有《佛说无量寿经》是清朝有一个彭际清的,他一个截阅,就是把它一个板块一个板块自己,那么就容易把这部经典什么?血脉给割断,不流畅了,这最著名的就清朝的魏承贯,还有一个《无量寿经》,也是一种汇集。

我们现在常见的就是民国的夏莲居老居士,就是他那会儿也是呕心沥血发心汇集那本经书,但是祖师们就是说尽量不要汇集,所以我们想学习这部经典呢,我希望诸位依着曹魏康僧铠的本子去读诵。那么对这部经典呢有两个注释,就是你看的古人的注释你可以去学,后来大德的讲解,像大安法师,净空法师呀都有讲过,注释里面说就是古来的大德对这部经典的注解,一个是隋朝的净影慧远,有《佛说无量寿经义疏》,还有嘉祥吉藏,魏晋南北朝时候的有《佛说无量寿经义疏》,也是讲这个的,义就是意义的义,第二个义,一撇一捺一点,疏就是经疏的疏,不是书本的书啊,疏钞的疏。这是第一个《佛说无量寿经》。

那么我们再介绍一下第二部呢,就是最为我们所熟知的《佛说阿弥陀经》,这个经典呢是姚秦时期的鸠摩罗什法师,你看我们现在读起来真的是特别的流畅,“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非常流畅,那么每个出家的僧人必然五堂功课,这是其中的一堂,晚课里边,《佛说阿弥陀经》。这部经典呢,是佛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说的,当时有这个长老舍利弗,一千二百五十个比丘,还有文殊、弥勒菩萨,特别是乾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以及天龙八部等等,这部经典呢我们就不多介绍了,大家知道它非常重要。重要在哪里呢?第一个它是直指西方,二有法门,有世界名曰极乐,有佛正在说法。就把现在跟我们同在另一个世界的情形,像直通一下,现场的流露给你,就像佛在当时讲《佛说阿弥陀经》的时候呢,就是阿弥陀佛也正在西方说他的法,两个人是同步两尊佛,这样来的,所以他当时讲这部经典的时候特别的痛快直接,就说我现场看见当时的情形,直接给你们看的见,称性流露的宣讲,是这样的一个情形。

那么,对不起,最近我这个嗓子咽炎比较厉害讲的多了。他有一个什么呢?就是说这部经典呢首提出来一个修行方法,就是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四个字,也没有做禅修法,也没有做起观,也没有做什么,就唯一的讲到就是执持名号,念这句阿弥陀佛,这是这个经典的突出之处,正示行者不去做观,不劳想象,只说执持名号是修行净土里面的正业里面的正业,就是你就念这句阿弥陀佛,就是这个法门成就决定性因素,唯一的核心标准,就在这部经典。所以说为什么说这部经典才真正称得上是无问自说呢。大家看看像前面的经典还是有人问,有弟子问,佛才说的,说为什么有如此的殊胜,只有《佛说阿弥陀经》什么呀?“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前面连一句话没有,也没有佛放光,也没有佛现瑞,也没有入禅定,直接就告诉,还不断的跟他们说,哎呀,还“舍利弗。于汝意云何”,大家记得这句话吗?就是你以为怎么,彼佛种种何故名为极乐呢?就是说不断的一环扣一环地跟舍利佛说,只是一个设问,就是佛说你知道吗?你知道吗?可是他明明知道舍利佛根本就不知道,问不出来,这样的一种痛快直接,直指西方的这个法门,舍利佛虽然智慧第一,没办法。所以这部经典属于,纯属于无问自说的一部经典。十二部经典里面属于无问自说的经典。所以说这个经典呢,我们好好的去,多去最好能把它作为功课去受持,特别是这部经典呢,比如说我们上次说的,信心,六方广长舌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那么大家想,一尊佛,上次我们讲了舌头出来,遍覆三千大千世界,我们一般理解呢,可能那是一种夸张的形容,殊不知呢,一个人一辈子不打妄语都够得着鼻尖,并且三辈子不打妄语够得着发髻,那么一尊佛多少劫来不打妄语才能够实实在在把他所度化的一个国土覆盖,就用舌头,这是佛的报身。

我们想想佛的报身,在这样想起来的话,可能我们这些,只是他肉髻或者兜罗绵掌一个细胞一个细胞一个细胞,就这么小,圆满报身。这部经典的内容呢我就不细说了,可是这部经典的版本和注释,一定要给大家有个交代,特别三部注释我们一定要去看,要学。这部经的版本呢,最常见的就是我们说的《佛说阿弥陀经》是罗什法师翻译的,还有两个,一个是刘宋时期的求那跋陀罗翻译的《佛说小无量寿经》,这是阿弥陀的又一个版本,还有一个叫做《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是我们唐僧,唐玄奘翻译的,这两个版本,现在我们常用的基本上都是《佛说阿弥陀经》,那么这部经典还有一个经名叫什么呢?般若心经呀?怎么会想到般若心经呢?

《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在经文里面有过的,可能大家都忘了。这部经典怎么学呢?有三部宝典来辅助我们学习《佛说阿弥陀佛》,这三部大家一定要记住,第一部是天台教下有一个传灯大师,传说的传,我们点灯的灯,传灯大师有时候又叫幽溪,幽溪传灯大师,他写了一部论典叫做《弥陀圆中钞》,就是讲这部《佛说阿弥陀经》的,圆就是方圆的圆,中间的中。第二个就更为重要了,叫《佛说阿弥陀经疏钞》,又叫《弥陀疏钞》,是净土宗的祖师莲池大师写的,他的这个呢比较详细,就是用华严经的教理来解释《佛说阿弥陀经》,里面的话面面俱到,非常这个深邃魂魄,我们学习这个的时候可以感受到他对教理的那种条理和脉络和严密。那么这是第二重要,最最重要的一部宝典就是《弥陀要解》,《佛说阿弥陀经要解》,是蕅益大师写的,莲宗的第九代祖师。这三部弥陀经的注释我们一定要看,《弥陀圆中钞》,《弥陀疏钞》,《弥陀要解》,特别是《弥陀要解》。蕅益大师的这部《弥陀要解》可以说是什么呀?独步千古,就是这种畅快淋漓,于事于理,把这部《弥陀经》解释的你觉得少一句话就缺了点什么,加一个标点符号,读错了,整个原意就改了,就这么精致到极致。所以印光大师说蕅益大师这部弥陀作注,古佛再来给这部经典作注都不能超出他所作的注,那就说明,我们看《弥陀要解》,就当佛说的经典一样来看,里面五重玄义,讲到六信法门等等,真的是特别畅快淋漓,希望诸位回去看一下《弥陀要解》,那真是千古绝唱第一等精彩的文章。所以印光法师说,弥陀一经,得此三疏,说这部《佛说阿弥陀经》得到这三部注释的话,什么呀?法无不被机无不收,你可以到一切人面前称性去说这部《佛说阿弥陀经》,任何人提出的问题都可以在这里面解决,这是这部经典。

第三部叫做《佛说观无量寿经》,不要跟那部混淆了,那叫《佛说无量寿经》这多了一个字,观无量寿经,他是讲到了十六种观法,在净土法门刚刚开始修的时候呢,这部经典非常的,流通的面特别的广,那个时候呢还有一个昙鸾大师特别有意思,昙鸾大师也是净土中的一线祖师级的人物,他那个道场呢就是我们现在山西的玄宗寺,知道吧,就是悬在墙上用木头柱子顶着的那个寺院,那是净土的,算是第二这个祖庭了,第一祖庭就是庐山东林寺,第二祖庭是玄宗寺,第三是长安的香积寺,第四是苏州的灵岩山。那么这个昙鸾大师就是他开始学外道的这种气功呀长生炼丹道家,他就想长生不老,后来碰到是谁呢?是菩提流支还是谁的,他就说他要求长生不老的方法,这个祖师说,人有生老病死你怎么能长生不老呢?说你真正想长生不老我给你一部经典,什么经典呢?就把这个《佛说观无量寿经》给了他,他才开始修这个十六观法,修了这个往生到极乐世界,不死了,永远不死了,光寿无量了。那么这部经典呢,我们读的时候一定要关注它的开场。跟别的经典不一样,这部经典的缘起,就是为什么要讲这部经典,它是非常现实,就在当时印度的王宫中,就是在这个频婆娑罗王的王宫里边发生了一个宫廷政变。

这个宫廷政变呢,我们要讲一下,真的宫廷政变故事很简单,是一个儿子想篡位,把老子给逼到一定的地步了,可是他的缘起特别圆融,真的是现身说法,为什么呢?就是说在王舍城的国王,这个频婆娑罗王被他的儿子阿阇世王给软禁了,赶到了宫里面,为什么?要篡他的位,他自己要当皇帝,不给他吃,不给他喝,那么他的国太夫人就是当时的皇后叫韦提希,害怕他的夫君被饿死,她就每天去什么呀,把她的身体洗澡,洗干净以后,把身上挂的这个首饰呢,中间给掏空,把这个小麦拌的酥蜜呢涂满身上,涂在身上,穿好衣服,又把首饰挂好,把打的葡萄酱给灌进去,进到这个深宫里边去看老国王的时候呢,送给他吃,那么一天一天吃还没饿死,这个阿阇世王呢亲自把他爹杀了,又害怕天下人骂他,落骂名,就想把他给饿死呢,天天饿,每天派着手下的这个探子去看呢,都饿不死,最后才知道,呃,是国太夫人每天去,一下子知情以后就恶从心中起,怒向胆边生了,就要把他妈也拿着剑给杀死,这个时候呢,有两个大臣就来说,说不可以,说千百年来,父子之间,儿子为篡位杀父的见了好多,但是你杀自己,把你十月怀胎亲自生下来的妈妈杀了,说闻所未闻,如果你把这件事干了,我们大臣就退了,不辅佐你来治国了,这个阿阇世王听了以后,非常害怕,就没有办这件事,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这个韦提希夫人和他的老国王呀,遥礼世尊,从灵鹫山迎,从王宫出给他讲法讲这个《佛说观无量寿经》。那么为什么说这个阿阇世王怎么想起杀他的爸爸呢?他还有一个因缘,就是他听了一个恶知识的挑拨,教唆,就是谁呢?提婆达多,都听过吧,就是天天要害佛的那位,最后深堕地狱的那位恶友。提婆达多把阿阇世王跟他老爸老国王的一个前生后世的因缘,非常的隐秘的因缘呢他给挑破了,告诉阿阇世王了,什么因缘呢?这个频婆娑罗王贵为国君,但是他一直有一个遗憾没有儿子,没办法继承他的皇位,在这种情况下呢,有人,那会儿有这种外道的术数就来进献,说山里面有一个修行的仙人,马上还有三年就要舍报了,你可以去什么呀,让他投到王宫里来,他有福报,修行有智慧,可能作为你的太子,继承国位平天下,结果呢他就派探子去了,这个仙人,当然人都是贪生怕死的,他虽然修道了,他说我还有三年的阳寿,怎么现在死了让我投胎呢,我不去,那么回来再跟国王一说,这个国王就恼了,说你再去,如果他来就来,就是自己舍报就舍,不舍就把他弄死,那么去了之后这个仙人一看也没有办法,因为国王呀,人王人王,我现在在他国土上,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死的时候就死了,死的时候说了,你的国王用身口来断我的命,我将来当了儿子也要用身口来断他的命,就是用身体和口嘛,恶口和身体,拿剑砍他。发了这个愿以后,果不其然他的韦提希就怀孕了,怀孕的以后呢又有一个看相的来给看的时候说,这个是男孩,说你这个男孩生下来对你们夫妻俩不好,对你国家也不好,结果呢这么一听呢,这个频婆娑罗王和韦提希皇后又觉得说这可怎么办呀?要不把他弄死,所以在生出来就故意从天井台上高处把他生的,自然生下来就没有生在这个摇篮里边,就从高处摔下来,还没摔死,想把他摔死还没摔死,但是把这个指头呢给曲了一块,身上留下了印记,留下了印记以后呢,这个频婆娑罗王看他没死呢也就心里说,算了吧,虽然我上辈子欠他一条命,但是我把这个国家送给他总算偿还了这个宿债吧,偿还不了。

所以这个提婆达多呢,他当时就是一心一意想把佛害死,他自己来管理僧团。又去学神通.,学入海,上山等等,一会儿变大,一会儿变小,就把这个阿阇世王给蛊惑住了。蛊惑住以后,佛就骂他了,骂这个提婆达多,最后他就不行了,他就跟阿阇世王说,你把你爹杀了,我把佛杀了,正好我作新佛,你作新王,咱们两个辅佐一唱一和,治理这个世界。结果阿阇世王说,我怎么能杀我爸呢?他就告诉了他这个前因后果,说,你看看,你指头上还有这个,这就是他们本来上辈子就想把你杀了,生下来又想把你杀了,到现在你还不知道,一下子给提及了,才宫廷政变发生。那么这个提婆达多教唆以后呢,这个阿阇世王就发了一个狠心以后,引发出来,韦提希夫人和他夫君见到佛以后,说了句什么啊?说,“号泣向佛,白言:世尊,我宿何罪,生此恶子?”,说我宿世到底造了什么孽了?生了这么个儿子。你看我们现在不是有时候也来了,说,法师啊,我儿子就不听话,今天出了车祸,有的又明天出去闯祸,不消停,不好好学习,大学考上的不去学,甚至吸毒啊。我造了什么孽啊,生了这么个孽子。为什么就讨债来了,他自己说自己还不算,他还抱怨释迦牟尼佛,你看,“世尊,复有何等因缘,与提婆达多共为眷属?”说你老人家都是佛了,你怎么还赶上这么个和你作对的人呢?都抱怨佛说,你看,最后说“唯愿世尊,为我广说无忧恼处,我当往生,不乐阎浮提浊恶世也”,“愿我未来,不闻恶声,不见恶人”。你看,以此为因缘,才引发出来最后《观无量寿经》的十六种微妙观法,一一讲给韦提希说,教我正受,教我思维,就如此观,怎么往生到极乐世界,你每天打坐,先从落日,最后水啊,琉璃啊,等等一样一样去观,观成功了必然临终往生的就是极乐国土。就是这么一部经典,可是本经的缘起非常重要啊。你看,看上去这么戏剧性的一个穿插变化的人间政变啊,它其实归根到底浓缩的就是苦。

分段八苦,生,阿阇世王生下来就跟他的父母亲是冤家,生下来就把他弄死,就叫生苦,他的老爸,年轻气盛的时候,你儿子能篡的了位吗?老了以后就被逼到冷宫。这叫老苦,病呢?马上就要饿死了,全凭韦提希夫人,国太夫人去盛的这个面,炒的面,和葡萄浆把他养活,否则马上这个病体啊,吃饭就跟药一样,我每天饿,其实就是一种病。那么死呢?前辈子作为山里面修道的仙人他不想死。前因后果,生老病死苦全在这个故事中。再一个爱别离,国太夫人的夫君被他的儿子给全部打入冷宫了,而且见不着啊,怨憎会,宿世是阿阇世王宿世的冤家,阿阇世是印度话,翻译过来汉语的意思就叫未生怨,就还没有生下来的时候带着怨气,这就叫怨增会。求不得,你看吧,他爸当了国王,儿子想当国王,求不得么。这提婆达多想当佛,求不得么。五阴炽盛,生生世世总归就是归根到底两个字轮回就是苦。

这是这部经典的缘起。体现的就是人间的实相,非常具有人情味啊。所以从这部经典的缘起,我们就知道佛,我们净土为什么如此的强调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了。就是厌到极致了,这个韦提希才说到什么啊,“为我广说无忧恼处,我当往生”,“不闻恶声,不见恶人”。那就说明说逼他没法活了,他才想起这出来。

平常的话,你想,他跟频婆娑罗王也是佛弟子啊,就像楞严经里边,也把佛请到宫里去应供,佛的弟子也来,每天恭恭敬敬的做好饭,还要怎么去上供,等等等等,这些功德常做的啊。这斋僧布施供养三衣等等,在印度的功德里面都做了。可是他平常,没有生死心,气到这个份上,就引发不出来求生极乐的十六种微妙观法。所以这是《佛说观无量寿经》。那么现在我们休息十分钟,待会儿再讲下半场。阿弥陀佛。

众:阿弥陀佛。
法师:好好好。就是大家随着我这个讲,大家有个板块,就是我们先讲三经,三经呢,第一个是《无量寿经》,第二个是《阿弥陀经》,现在讲到《观无量寿经》。那么《无量寿经》呢,为什么它是面面俱到,从阿弥陀佛怎么修成,到极乐世界如何情形,最后我们怎么样修去。那么娑婆世界为什么不宜久留,都是一个非常清晰的脉络。

《佛说阿弥陀经》就是简洁痛快,可以说净土中的禅法。那么《观无量寿经》呢,因为它流行的时期比较早,那个时候的人根还比较,就是人心非常定。稍微起观的时候,他容易。它里面讲了十六种观法。从开始的落日到水到地到树到宝池,还有宝楼观,还有华座,还有真生观,观音菩萨,势至菩萨,普观就是三尊一块观,一起,最后还要杂想观,杂想观的时候呢,就是到了中根,上上根气前面的人比较修。中根就是说,因为西方三圣的身体太大了,我们人呢,大家发现没有,就是我们这个世界,觉得人一米八就算高个儿了,两米多,姚明已经算巨人了。可是真正和佛的身相比起来,我们就跟蚂蚁,那就太大了这个比例。这觉得把人比作蚂蚁,根本就不如蚂蚁。就是说跟人比,如果佛跟人这么高的话,我们人就跟蚂蚁还看不见呢,就这么小。

所以说呢,这种大的观法呢,我们的心力不够,观不起来。第十三观呢就开始讲到说,列另生观。就是说释迦牟尼佛是现在我们世界也跟我们一样,有丈六这么高,古人很高的,那么我就灌树跟人差不多高,或者高一点的这么一尊佛像也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最后杂想完了以后,像比如夏天的话,就可以说上辈、中辈、下辈,三辈九品,这里面就是上品上生,上品中生等等等等,因行果报这里面讲得更为细腻。

所以这部经典的内容主要就是一个定善和散善。定善就是这十六种观法,每天你要固定时间打坐。像观身正坐,观想落日。而且说睁眼,闭眼都一样。我们可以做一个实验,看一样东西,看久了以后,真的是睁眼闭眼都一样,我们觉得说眼睛一闭,看不见了。眼睛一睁,什么都看见了,如果你观就是你意识里面锁定了一个影像,那么跟眼根是没有关系的。久而久之定在这个上面这就叫定善,修善么。修往生极乐世界的,业不是叫善业么。这就叫定善。

散善是什么啊?就是净业三福,在这里面也讲到,假如说你这定都修不起来,但是有一些作为人的前提条件,一定要具足。作为一个人的人伦天理这些基本的要素。比如说孝养父母,奉侍师长,慈心不杀,修持善业,这叫做世善人天善么。再比如说好一点的,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就是受持三皈以后,皈依了,那就他们再受五戒,甚至包括你出家,甚至出家以后再受菩萨戒等等等等这些。这就属于戒善。前一个叫世间善,这就属于戒善。再一个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就等于说大乘自利利他善。这都是我们一个,像我们一个凡夫可以做到的。这都是往生资粮,回向往生都可以。就是到时都能顶事,你一辈子这么做。所以这叫做净业三福。这也是十方三世诸佛修正业的正因。也在这个经典里面,那么最后特别是到下品下生章里面,就在这部经典里面讲的。在《无量寿经》里面,第十八愿的时候讲到说,“若有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唯除五逆和诽谤正法,就是这两种人生不了。五逆就是连父母亲都杀,什么信仰都没有,到庙里面横加就是放肆无忌惮等等这些都属于五逆罪。杀罗汉,出佛身血,在这个无佛时代是砸佛像的。我们那个年代大家想,砸佛像其实就是出佛身血。那么这样的人,五逆和诽谤法的人,在《无量寿经》里面讲的时候,往生不了。可是到了《观无量寿经》里面就开缘到什么程度了?说五逆十恶的罪呢就是除了诽谤正法的人,因为你诽谤,你肯定不信,不信你就会念,对不对?那么五逆十恶这样的罪人到了什么程度?地狱相现了,就是地狱的情形现出来马上就要牵制你到那儿受报,怎么样?具足十念。突然间,你生起信心了,念阿弥陀佛。念了十念。念念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就是在临终的时候啊,突然你生了大忏悔心了,觉得害怕入地狱,那么赶紧提起念头,一念念念忏除八十亿劫的生死重罪。十念,你在这十念上,或者临终乃至一念往生了,都能够成就,到极乐世界去。你想想这个法门,门槛低到什么程度?

但是最后还要告诉阿难说,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就只念阿弥陀佛。每一部经典最后落脚点都是执持名号。这是净土三经。那么这部经典呢,它有一部注疏,是净土精神和净土内涵的核心体现,他力的思想就是善导大师写的《观经四帖疏》,我希望诸位看一下。这个疏如果你能把《观经四帖疏》你能够看明白,信受了,那就是考验你对净土的真信和切愿。为什么要写这部著作呢?善导大师当时写这部著作的时候,正是唐朝各宗派林立,佛学的这个义理正在极浓的时候。那就小孩拿出来,他都知道因果轮回,知道华严天台,那时候你作学问,都不知道佛学,你哪里算个学问家啊,你连长安城你都混不下去,呆不了。那么,在这样一种情形下,许多人就认为,净土里面这部经典判的是三辈九品么,他就说,上品上生,他就判成什么了?就是说八地以后能够生什么?初地到七地生什么品,阿罗汉生什么品,证到初果圣人,二果圣人,三果圣人。全是圣人往生有份,好像凡夫就基本上往生的可能性就没有了。在这种情况下,当时就出现了一种思潮说,既然是如此净土法门,凡夫无缘,那么很多人都只是一百多年的时间就不修净土法门了,如此好成就,难信的法门,大家真的难信。在这种情况下,善导大师就是什么啊?当时以楷定古今的气度写了一本《观经四帖疏》,说已经度到岸上或者岸边的人,已经度到不在情形之下。那么佛菩萨这么慈悲专门针对溺水更深的人而去救助的,你说的已经成了圣人了,你上岸者你还去救度。那么还在水里面未上岸的你难道能不管吗?所以他提出来什么?净土一法,直摄凡夫就是正对的所对的根机,所要度化的主体众生是凡夫,罪恶生死,凡夫的众生,摄凡夫入报土。这么一个思想,从此提出来以后,才把正本清源,净土一门,所以善导大师的《观经四帖疏》就是解释这部《佛说观无量寿经》里面最出色的一本论注。希望你们看一下啊。

一开始的时候,只是这三部经典代表着净土的根本经典,合二为一去流通,好多古人在流通这经典的时候呢,都会把这三部订在一起。所以称为净土三经,一直到什么啊?一直到清朝的时候,晚清的时候,有一个魏承贯居士,他呢发现了说,这个《华严经》里面有一品叫做《普贤菩萨行愿品》。普贤行愿品里面有十大愿王,十大愿王最后修行圆满了,在最后说了一段话,说什么?说一切的世间的威势,一切亲属悉皆远离,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以引导其前。一刹那,即得往生极乐世界。面见阿弥陀佛。蒙佛授记,再去教化利益一切众生,直至成佛。就这么一句就等于是把最大的一部佛门经典导归到极乐净土法门来。所以说,这个魏承贯居士就是说,学净土而不知华严之智慧者,不能圆满。所以他就把《普贤行愿品》呢,给配到净土经典作为华严之归宿,《普贤行愿品》就作为净土四经。

那么这样又流传了一段时间,一直到了上个世纪民国初年,民国时候,不是民国初年,是民国时候印光法师知道吧?莲宗的第十三代祖师,他老人家又把《楞严经》里面有一章叫做《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专门讲到修行净土的诀窍。就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入三摩地,斯为第一”。它讲到什么了,就是说净土法门,而且也说了什么?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仅仅是当来临终的时候见,现前都能见。这都是圆通章里面提出来的净土新的思想。净土法门的真正修法就在圆通章。 都摄六根,不要胡思乱想,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心里想,嘴巴念,耳朵听,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念念都是阿弥陀佛,一个妄想都插不进来,这就叫净土的修行诀窍。所以说他说只此圆通章,大势至菩萨圆通章,他说是净土中的最上开示,只此一章,便可与四经参而为伍,定了净土五经。一直到1934年才确定了净土五经根本经典这种格局。成了净土法门的这一大殊胜缘起,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净土五经,那么说到三经一论的时候,就是三部经和往生论。说到五经一论就是加上普贤行愿品和圆通章叫根本五经,加往生论叫做五经一论。

这是我们,以后你们回去学习读诵净土法门,一定要依着这五部经典和这部论典而行,但凡有什么问题,修行它出现什么状况,教理上有所不明,全部要依这五部根本经典而行,不要说跟世间的我们一般的凡夫这些信手拈来、侃侃而谈的谁知道说的对不对,反正就这么一说。哪怕佛言祖语对到一起了,就是祖语跟佛言产生了冲突的时候,只能信佛语,不可以取祖言,要信佛的。甚至释迦牟尼佛一代教法呢,都是他老人家一个人说的,但是如果净土法是横超法,跟竖出法有表面的矛盾出现的时候,你只能依根本经典而要舍其他要典。这是必须这样学,否则你得不了净土精髓。这是就法而言,下面我们就人而言了,给大家介绍一下,十三代的祖师。

因为就这个根本而讲啊,净土宗的祖师太多太多,但凡往生的,一旦成功往生必然就已经是登地菩萨了。那么现在假如大家都在极乐世界,清净海众的一员,那么当我们娑婆世界祖师哪一个不配啊?哪一个不够格啊,我们现在就是说,不要说净土圣贤录里面的这些四众弟子,往生的记录了一位又一位,我们这十三代祖师就是说,他明显地成功往生,而且唯一看的就是他的往生的这个一路修行的心路历程,全身心的依附在净土法门上。再一个他们对当时在同时代的人所摄的功德,摄受的这个众生以这个德行来感恩,号召大家都往极乐净土里面会。看到这个功勋,所以才列了这么十三代道德最为隆盛,与净土最为有缘,也就是我们说的莲邦圣众,净土法门又叫莲宗,因为历史上有一个最著名的这个叫什么法师来着,就是他写过一篇书叫做《莲宗宝鉴》,把净土法门,因为我们修净土的人一家子是莲华化生出来的,所以他写一本书叫做《莲宗宝鉴》。从此以后大家习惯地就把净土法门称之为莲宗,净土宗又叫莲宗,我们念佛人都叫莲友,你看现在去东林寺叫做“白莲旧舍”。为什么又叫莲宗,就跟这十三代祖师里面的第一祖师有直接的关系,他当时由于净土法门为了弘扬,其他的都从义理上说的那么高深玄妙,只有净土它必须去现前的真修实干才能证明他成功与否。

所以当时在东晋的时候,第一代慧远大师就集了一百二十三个人开始结社念佛,人人皆有往生瑞相,从此以后,就把慧远大师尊为净土宗的第一代初祖。他所住的东林寺。现在庐山脚下,东林寺作为净土宗的第一祖庭,马上四十八米阿弥陀佛像已经矗立在九江,好像快要开光了,我们现在有机会可以去看看。那么东林祖庭,我刚刚去,上上个星期,九江佛学培训,请我去给那些当家师父给讲一堂课,那么上午讲了三个钟头,下午一个人,他们给派了司机,我就去参学,又去东林寺。我说惭愧,这些年以前都是东林寺的常客,那会儿读本科的时候,一有五一,十一就去打佛七,现在法缘多了,很少再回去有这样的共修了。你们诸位有机缘多去东林寺打一打,现在修的都认不出来了,到处都是居士,五一、十一的时候,有好几千人,一块去共修,一进去全是那个佛号,整个道场就一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这样一种加持。那么这个慧远大师呢,他的师父是道安法师,就是我们那个弥天释道安,每一部经典它的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就是他老人家判对不对前后,所以又叫弥陀。弥天高判,他的高,师父高,徒弟也高。慧远大师听道安法师讲经的时候,讲般若经,就觉得说以前看的儒家啊,道家这种九流之书呢,他说就跟糠一样地吃不下去了。吃完面以后,就吃不了糠了,所以呢,舍俗出家。

他是山西人,姓贾,21岁从他的故籍开始出的家。那么到24岁的时候就开始讲经说法,当时的罗什法师看见他写的一本《法性论》的时候,大赞。赞什么?说哎呀,边方,就是说远处的这些,我这里,在这里还要把印度经开始往这翻译了。远处的这些人还没有看到经呢,他居然写的这个道理就暗合佛的道理已经完全吻合了。所以说暗与理合岂不妙哉,就赞叹。当时两个人还来回互相有这个请法的书信,到现在都没有了。而且那个时候,只有北方的草堂寺的这个逍遥园是罗什法师译经的道场。南方慧远大师的庐山是南方的佛教中心,两大中国佛法中心就是北方的草堂寺和南方的庐山东林寺。那么在这个传道的过程中,他路过,当时他本来要去广东罗浮山的,后来路过浔阳九江的时候,看到庐山非常亲近。那么他同修的一个叫慧如师兄弟呢,就给当时的刺史怀玉说远公要弘法要有道场,你给建一个,能不能发心?这个怀玉一听以后呢,就发心建了一个东林寺,就是我们现在的什么啊。这个白莲旧舍,当时建东林寺的时候,他刚刚去庐山的时候呢,跟一块的师兄弟们走嘛,走的口渴,口渴了以后这个慧远大师说,立了一个誓,如果这个地方适合我建道场修行的话,希望当有神力即出嘉泉,就是希望涌出来一汪泉,说完以后就拿这个锡杖往地上一捅,就喷出来一道泉,喷涌而出。到现在,那泉眼还在东林寺这个殿堂后面。

东林寺有好多泉,聪明泉,菩萨泉,还有两道当时神龙殿前面的,那个大殿是怎么建起来的呢?初发心的时候,为了木材发愁嘛,所以这个慧远大师就不想在这住了,觉得是不是因缘不具足,再另找个地方吧。结果呢,这个晚上就梦见山神禀告说,此山可栖神,就是你可以安住在这里,在这修行,不要再走远了,不要他往。当天晚上天空呢,就雷电交加,殿前的水池中呢,就涌出了许多上好的木材,后来这个遗址里面啊,还有这个神龙殿的就是有木材的水池的遗址还在,那么连夜呢,就加快了这个建寺院的速度,所以东林寺大殿一直有一个绰号,又叫神运殿。就是山神连夜把木头给运过来的,这都是历史上的史实所载。那么慧远大师德行当时到了什么程度呢?三十余年即不入俗,迎不出山。再高的权贵来了,从来不出虎溪。就是东林寺的门口有一个叫虎溪岩,只要他一出虎溪就有老虎围上来,说这个地方你不能出来。所以叫虎溪嘛。

由于这个慧远大师呢,当时的德行太盛,就会引发好多人去投奔他。那么当朝的这些士大夫或者说这些权贵们也很仰慕他的德行,甚至当朝的统治者那时候晋安帝自江陵回京师的时候呢,当时辅佐他的国公嘛,就是皇帝手下的这个智囊团的最吃香的人,就劝慧远大师说,你在江边迎候。慧远大师说,我为什么要等他人,这我都出家了,我是世外之人啊,他就说我有病,我不去。你看这个宰相都劝他了,你可不敢把这天赐良机给错过去。他说我有病不去,结果这个晋安帝不以为此为说抱怨他,后来还写了一封信安慰他。说您老人家有病你好好养着病,一定要为大众,为众生一定要把身体养好。你看这种德行,当时有一个陶侃在广州做刺史的时候,有一个打鱼的人,见海里面有神光,有光么,放光。那么就撒网放出得了文殊菩萨的金像,上面写着阿育王造的。就是印度阿育王时代把这个佛法向全球各地去散布的时候,佛像,那么送到武昌有一个寒(莲)溪寺的时候供养,后来这个寺里面遭了火灾了。惟有其他的店和像都烧了,惟有文殊的这个金像还幸存。结果后来呢,有人把他抬到另外的地方去供奉,到了江心以后,船就是沉在水底了,多次捞,捞不上来这个金像,捞不起来。后来呢,有人就流传了一个口号说,这个金像是什么啊?可以诚至难以力招,就是你的心诚了,它自然就浮出来了。大众福报高了他可以把它招感出来。难以力招就是你用你的神力,所谓的技术,捕鱼撒网的技术,没办法。后来直到东林寺建成以后呢,远公就是慧远大师就亲自到江上去虔诚地祈祷。这个金像自然浮出水面,迎到神运殿去供奉,你看这牵引的因缘,这都是佛教的史实啊。我们现在一听说如此神奇之事,哪里能现见呢?咱们不是有时候想想,你想,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人性多么地纯朴,人与人之间非常地天然,大家有的是人的精气神,面貌,现在的人的思想,小孩儿。你四、五岁的人跟一二十岁的人就沟通不了。你想想几十年的光景就如此之代沟大了,千百年来的水土转化,沧海桑田,我们根本不知道古时候是如何的情形。古人每天都是怎样的常态,只不过历史都是什么?依照着考古而以今人的这种思想给古人定位,根本是对不上号的,只能知道个脉络而已,所以我们现在想想这些感应当时就是实实在在地,藏地不是说有神开伏藏吗,有这种大德去取宝嘛,那个就是今天去古人再把宝藏在哪里,他再重新取出来。要不从这种深谷里面,要不从这个岩石里边就取出来,这是一样的道理。所以慧远大师从来都不畏权势,这后来到这个桓玄带这个,行军路过,让他出虎溪来见一面,他都说,不出来,这是改朝换代又一代,那个时候魏晋南北朝的时候,不是南朝不是朝代换的特快嘛。那他说自己有病呢,不出来,起初这个大将还不以为然,后来他自己亲自去见,见了慧远大师以后,就是为这种气场,气质所感染,哎呀,的的确确是了不起的高僧,十分佩服。到后来他自己掌了朝政以后,要整顿当时的僧团嘛,要整顿僧团就是说把这个僧团要清净一下,以皇帝这个权利出面干扰,他竟然写了一句什么话,“惟有庐山,道德所居,不在搜检之例”。说只有慧远大师一个人道德绝对没问题,不要去触犯他去。就跟建朝大官员一样,说到了泰冲那说,我自己可以搜,下面丫环他们谁都不许碰。就给下这样的特使,所以想起来当时把慧远大事佩服到什么程度,可是慧远大事当时有一个跟朝廷叛逆的一个首领叫做陆逊的。

他倒去找他的时候,他俩以前是老相识是吧,他把他迎进寺院里两个人还这样执手相互,拉着手叙旧,他的心是平的。不因为他是王就俯首称臣,不因为他是寇就置之度外,这就是一个出家人的僧德。我们现在亲近大德也是这样。他是有僧德,僧德就是僧的慈悲,不会因为你有多大的抬举,就立马就对你格外垂眷,不会因为他就多少的不堪,就会对他置之不理。但凡只要你有因缘,就应该给人家一个机会。当然缘分也有深有浅,有的人他就见一面或者他就不待见你,就这样的出家人,有的人他虔敬恭敬,那么因缘有深情。可是你在发心上的的确确不能够以这个贫富贵贱而论你的发心大小。

我们自己不是说身为僧,自己俗的时候,我们去结交,一块同修,或者同听佛法。或者出去一块放生功德或什么,也不要弄自己的贫富贵贱而去对别人再加以衡量。到那会我们都是佛弟子,都是亲近佛门,都是一样的道理,你看这就是僧德。僧德就是说真得不能俗气,不能过重迎合,我就是这样,那我到底我的生命形态,我的青春年华都是依附我信这个真理,那么我就要待你,你来你满愿就行,你不来我不可以说,为了满你的愿怎么怎么样,要有原则。

所以我们作为同修去恭敬三宝也要有原则,这是一个根本的道理,就要恭敬僧,恭敬什么啊?德呀!他守出来,他所流露出来的这种原则性,那慈悲你不能说我们动不动就说:“师父,你为什么要这么执着啊,给大家一个机会啊。”人人不执着,人人机会就留俗了嘛。所以有时候,你比如说这性格拧吧一下还挺好,为什么呢?他能守原则,不会去同流合污。慧远大师就是如此地一个最出色的,最后他写了一篇《神不灭论》就是针对当时玄谈里面不相信有因果轮回,他就觉得神不会灭,神传就是说跟前一堆火,跟后一堆火,就跟人的前世和后世一样。虽然这辈子把这对火的柴烧光了,可是这个火苗还引发下一次的火,这个火一堆一堆的相聚是一个火种,就跟人的灵魂一样。还写了一篇更要命的论文就是《沙门不敬王者论》,就是出家人不许给国王磕头,你想想在那个时代,在那个时间,他能写这,他的道德要到什么地步,国师啊。最后立了白社一百二十三个人,结果啊是临终自知时至,说自己三次见了佛的这个事实,告诉我们弟子,告诉他的身边的弟子,上品往生,享年八十三岁,明末以后,现在的慧远大师的塔院还在东林寺的这个主体建筑的左边,有远公塔院,里边还有一个叫做一个很大的樟树吧,佛是佛手樟。是樟树还是什么树来着,远公的塔现在就是他的塔墓还在,一块一块地这个鹅卵石包的跟个馒头一样,现在大家还可以,上面的背景还真真切切地历史就在我们现前演示,就是第一代祖师慧远大师,各有特色。

第二代祖师就是,他是山东人,但是呢,他的主要弘法道场(音)在长安,就是我们说的善导大师,又叫光明和尚。当时我们在讲到愿力的时候,就是他不是跟金刚法师斗法嘛,斗嘴说如果我说净土法门的的确确是这生就可以成就的法门,全堂佛像当时放光,为他作证,念一声佛,头顶上出一道光明,三九天的都跪在大经里面念佛,古时候哪有暖气或者取暖设备啊。就靠这个念佛念的这个精气神念的汗流浃背三九天。古时候比现在还冷啊三九天,所以叫做光明和尚。那么他的寿命很短,才六十九岁,就舍报了。那个时候呢,他的主要的道场在香积寺,就是我们现在的第三祖庭,现在陕西长安县。香积寺还有善导大师的舍利塔,出来山门仰头一望,对面就是终南山。

那是真的特别好,气势非常开阔,祖师们选道场八大宗派都在唐朝成立的时候,大家想想,宗派里面它能在这样的一种情景这样的一种佛教氛围中能够以楷定古今的气势说了一个这个《观经四帖疏》,他老人家写这个就是我刚才说的,《观无量寿经》的注释都是他写的。他老人家写这本观经四帖疏的时候,也是心里没底,为什么呢?他说我是一个凡夫僧,觉得说我写出来不足以为信,大家不买账怎么办呢?在这种情况下,又害怕写错,所以呢,他就开始在虔诚地祈祷上,每天都开始发愿去礼拜,发愿礼拜,每次到夜里边、梦里边的时候就会有一个僧人给他来指教。说这一段科文该怎么解释,这一段玄义该怎么发挥。指教完了之后,他一样、一样记住,早上醒来又不见了。直到他把这部楷定古今的《观经四帖疏》权威著作写完以后,再没有做这个梦。所以我常想,大家想象这个僧人是谁啊,无非是阿弥陀佛。梦里边给他示现了以这种气势来讲解这部《观经四帖疏》。后来这个《观经四帖疏》,中间还散失过,直到清朝末年的时候,才由杨仁山居士给带回来了。这部《观经四帖疏》产生的思想大家好好地去体悟,这才是一个净土行人学净土的精髓。

他的核心本愿,就是下至一念,上至一行都在往生之念,得生与否看你的信愿有没有。所以说这个我们要回去看一下,善导大师,那么善导大师他的思想方面的体现的最大的特色就是一个是他利,一个是易行,可是这个他利呢,表现的就是说全身心地要给靠这个,西方三圣接引,那么这种易行好像体现在我自己不不费吹灰之力,可是大家不忘的一个奥妙就是,当我们要把全身心的依附都靠到一个外力的时候呢,其实把自利已经发挥到极致了。之所以我们所有人我们在判别净土的时候,他利说你自己都没有一点点动向,你就靠它来进行,佛法有这样的吗?那你自己不去修,难道佛能替你成佛吗?就把这个道理给混淆了。记住这个他利的体现,就是你把他利给依靠到极致的时候,自利正在显现到圆满,我们浑然不知,在当时的情况,是这么一个四两拨千斤的一个修行诀窍。所以说他利易行净土法门,把净土的根本面貌给显现出来了。我们现在还很难有人去承担,或者有人就是歪曲。

像日本的《净土真宗》就是歪曲了,他不念佛,一声佛都不念,说你们这些念佛的还不相信佛,我都不念,我相信佛会来接引,我念就说明我还不信,觉得不够我还要念。这种歪理邪说,那么现在我们就有人就听,为什么?后来说从理上似乎可以混淆过关,从事上来讲根本不可能。是一步险道,所以我们在这个上面呢,也要注意一下。

第三代祖师呢,叫承远大师,承远大师历史上没有他特别明显的记载,那么我们就佛看,这个承远大师他是四川的绵竹县人,他当时在天宝元年的时候,他就到这个五岳吧,在衡山这个地方,衡山建了个结社(音)叫做弥陀台,一心一意地在这里安扎精心苦修,人家供养的东西呢,如果有人供养他就吃点,没人供养,他就山里面采点野果子吃。是这么一个苦修的。那么当时由于慕名而来,为什么我们说酒好不怕巷子深呢,古人真是这样。慕名而来的人,见他这样,到山里面去找他来了,找他到处都找不到,说见了有这么一个人,很土很脏也看不出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就是以为他是大师的侍者,小徒弟。就跟他打听,你知道这个承远大师在哪里吗?

结果后来才发现说,他才是承远大师。所以他是一个完全有这种清修实践净土法门这么一个大德。那么当时有法照大师就是我们要马上要讲的第四代祖师,他在庐山修念佛禅的时候,有一天入到定境里面,就这个神识呢就先到极乐世界了,入到这里面到极乐世界的时候呢,看见有一个衣裳非常烂,来了一个僧人就侍立在清净海众中,就在海众弥陀三圣旁边呢,就有这么一个人,就说这是谁啊,一问才知道说这是南岳承远大师,第三代祖师。那么出定以后呢,他就去衡山找了承远大师,受他的教法,他们两个之间还是有一点因缘的。就是净土宗的十三代祖师并没有师承关系,只看他的修行道成功与否。但是他们两位呢还是有一点因缘,但是这个承远大师呢,他一辈子并没有什么著作,就是完完全全一心一意平凡、朴实、深入地去修净土法,所以后人呢,把他列为第三代祖师。

第四代法照大师呢,最有名的一件事,我跟大家一说你们都知道,就是跟我们现在五台山的大圣竹林寺有关,去过吗?五台山的大圣竹林寺,就是从台怀正一直往龙泉寺,去五台山比较熟的可能知道,南山寺那边不是一路台怀不是有一个分路嘛,有一个桥,过了这个桥呢,就是南山寺,再往前走一点往左拐这边就是龙泉寺,特别有名,庄严地一个牌坊我们都不知道,普济和尚塔也在龙泉寺,龙泉寺再往里走,就是大圣竹林寺,龙泉寺里面普济和尚塔就是慈禧太后西行的时候,为什么要找虚云老和尚呢,就是她先问的普济和尚说谁可以伴驾,普济和尚才给她指引说你去找虚云老和尚,说那去哪了,才告诉他说,要去西安,为什么?慈禧太后他是西宫不是东宫啊,她是西宫那么说一定要往西,逃到西安,安嘛,到了西才安,依照这个缘起才跑到西安。普济和尚呢,当时是名副其实的国师,他修行在南山寺,到现在还有慈禧亲笔写的“真不自在”四个字,写的特别好。从这个字中我们就可以看到慈禧呢,是一个四方四正有板有眼没有这么大的一个福德,一个女流之辈你想执掌江山几十年,没有福报她能掌的住吗?那旁边都是男的啊?他妇女凭什么啊?这就需要智慧和福德了。所以想想她画的画也特别好,说起来又打岔了,真的是。宋美玲画的画也特别好,那说明她都有这个心胸襟,这都是福德。那么这个说到哪了,说法照大师说到这个大圣竹林寺都在龙泉寺很有名,再往上走。现在妙蒋法师把它恢复了,里面还有一个释迦塔。那是老了,很早以前了,还在五台山。为什么要说这个大圣竹林寺呢,就是在公元767的时候,我们现在到了2014了,那个时候法照大师在南岳衡山在道场里面僧人每天要去上殿过堂嘛,在过堂里面就看见钵里面映现出瑞相,祥云袅袅、寺院非常庄严,他就看见了,就是过一段时间又再看见这个情形,老看见这个情形。那么还看见文殊菩萨在这里面说法,在这种情况下,他就觉得这是什么地方呢?后来有高人指点说这是什么啊?在钵里面看见牌匾上写着,大圣竹林寺,后来他就问高人说这是哪里大圣竹林寺呢。人家告诉他说五台山有一个大圣竹林寺,就这么慕名而来一路北上,到五台山去朝圣。到了五台山以后问到大圣竹林寺的时候呢,走到山门这,就看见两个童子出来把他迎进去,迎进去的时候,钵里面看到的这个景象跟钵里看的一模一样,等他进到大殿,亲见文殊普贤就在这个佛的坛桌上给大众说法,这个瑞相他是亲自见到了。那么他还问说末代凡夫以修什么法为奇妙呢?文殊菩萨就告诉他说,“经汝所问,诸修行门,无如念佛,我于过去,因念佛故,得一切种智”,这是文殊菩萨亲口对法照大师说的。

那么法照大师当时,还给他授记说,你应念佛不久得证无上道,是诸善男子善女人,如欲快速成就佛道,当修是念佛法门。完了以后,他头磕下去起来,还是寺院的一塑佛像。他这个事还不敢说,不敢说他天天就这么憋着,到处去挂单。那么憋的时候呢,就梦见又有一个神僧就给他指引说,你看见这么好的瑞相,你怎么不去弘扬告诉大众呢,让大家都修念佛?他说我害怕我说了,别人说我神神道道的,骂我。结果这个神僧就告诉他说,文殊菩萨现在就住在五台山,常住五台山弘法。还有人诽谤,何况你呢?从此以后他才把所见的事情的前因后果全盘托出,载入史册。我们现在把它列为第四代净土祖师,那么第五代呢,是叫做少康大师,我们就不作过多的介绍了。第六代呢,就是我们众所周知的永明延寿禅师,听过的,就是那个“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做佛祖。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这就是十六句话,就是他写的,永明延寿禅师。永明延寿禅师呢,为什么特别有名呢?他比较都怕他,连阎王爷都怕他。为什么呢?当时大师圆寂以后呢,有一个僧人老去绕这个永明延寿大师的塔。为什么你老来绕这个永明延寿禅师这个塔。他说我有一次大病降至,神识就降到这个阴地,见到阎王在那审案的时候呢,旁边就挂了一个像,他老是没事儿了,就去礼拜这个像。他还问说这个像是谁呢?结果呢,旁边的这个差使说就说那是杭州永明延寿禅师,结果呢,他命不该绝,又回到了阳间来了。才把这个事情知道了以后,常去转这个永明延寿禅师,为什么?说原来如此有德行,阎王都要恭敬礼拜。

这个永明延寿禅师呢,他是在浙江余杭,那时候钱穆王在世的时候,他是税官,就是收税的,那么当作一个税官的时候,他天天去放生,修放生法。放生法不但把自己影响给放了,他放了没钱不够嘛。他把国库里的钱全给放了,上缴不了了,上缴不了当时,不过那个时候佛法的确是神奇啊,要捉拿他归案的时候呢?他就特别坦然,结果呢这个钱穆王呢,就私自给这个行刑的官嘱托,下了一道圣旨。说你们出去看,如果他怕得哆哆嗦嗦的话,就把他一刀子砍了,如果他另有,别有一番气魄,看看他怎么说,结果到了临刑的时候呢。他就完全不怕,这个刑官就是说,大师你怎么不怕啊?他说我虽然把库里面的钱,不是为我自己用,我是放生,敬虔往生放命了,现在死了,我正好往生西方,不亦乐乎。我干嘛怕。我乐着正好想睡觉缺个枕头,你说枕头刀子一过来,我刀子一抹我就往生西方了。你看这种信念到了什么地步,就是没有信和不信都不用说了,铁定了。正好舍这个报,我就往生西方了。在这种情况下,这个祖师品质就显现出来了,后来国王就把他放了。而且他就出家以后,每天都行一百零八件佛事,一天要诵一部法华经,不知道持多少咒,大家想一个凡夫一共就二十四小时怎么做?都是他用神通妙用。一天就做一百零八件佛事都可以,你想我们现在诵一部法华经就得几个钟头,那他这一百零八件中的一件,所以雍正皇帝特别推崇这个永明延寿禅师。把他尊为他眼里的佛门第一人。他最有名的著作就是《宗镜录》,《宗镜录》是把八大宗教的教义汇到禅宗,最后跟净土来相互融通,这是非常磅礴的一个面面俱到的一个注释。跟《大智度论》一样有一百卷这么厚的五本。如果我们深入净土的话,可以去做一个参考,这个《宗镜录》。那么这个永明延寿禅师说,为什么雍正和尚那么去遵循他呢?顺便要说一下,我们知道雍正和尚也有著作。叫《拣魔辨异录》,就是在他那个所处的时代,清朝的时候呢,禅宗里面有一点官司,有一个师父有一个徒弟,那么这个徒弟呢也有一些悟境,但是没有悟的透。他下面的徒众呢,势力非常大。在雍正的这个,康熙皇帝的时候,势力就很大。那么这个时候呢,他明明知道这个徒弟的见解是错误的,就是佛教这有一个叫汉月法师,他的师父是更有名的禅师,他不听他师父的,后来他说,说自己并不是拜他,是他师父抢着要拉着他强行让他去拜的。所以这个事一出来,可是他的势力非常大。后来只有雍正皇帝把这个案子给断了。叫《拣魔辨异录》,就是呵斥他著作里面的一些毛病。我们以后也可以看一下。这个雍正皇帝呢,印光法师推崇为说不但他是人王,同时也是法王。千古帝王之中绝无仅有的就是雍正皇帝是开悟的。佛门里面现在用的是香板啊,拿那个香板打人就是他在宫廷里面把禅和子邀进去,马上开悟,说这期间如果不开悟的话,就把你的头给取了,逼的好多人当时开悟了,所以你看念佛也要儿子上来要杀父母的时候,才能念的起来,要求生,开悟也是从,所以那个他逼着拿剑逼着那些开悟的那个东西后来演变成香板,从那开始的。

雍正皇帝的的确确他是那个,哪里的国师,章嘉国师,他是章嘉国师,那真是生死相随,乾隆皇帝也是如此,雍正皇帝那会儿,的的确确是开悟的,他看他的《拣魔辨异录》里面跟祖师风范没有差别。甚至他反对出家人吟诗作对说,干这些事的,自有秀才们在,让你们干吗?你们的本分任务是无为法。所以这样的话,他真的是了不起,雍正皇帝他最推崇的就是永明延寿禅师。

第七代就是莲池大师,大家知道吗?莲池大师怎么出的家呢?所有家里人都快死光了,从媳妇到爹妈都快死光了。最后才悟到这个人生为苦本,写了一篇《七笔勾》什么五色金刚,什么盖世情怀,什么盖世文章什么风月情怀什么夫妻一场,全部写到《七笔勾》了。从七个层面讲到说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最后把心一横出家了。莲池大师呢,他写过一篇《戒杀放生文》,非常感人,咱们以后可以读一读。那么莲池大师最著名的一部著作就是《竹窗随笔》,修净土的人还有一些教义不太通,在这个自我的这个信仰上还有一些缝隙啊或者什么,就用《竹窗随笔》去补,他们一小段、一小段开示的非常到位。有时候你无意中看一段话,突然能把你这辈子不到之处能给你点开。所以这个呢,他也是在宗门下面参悟了以后,在这个参笑岩大悟了之后,才说从此以后再不学强,为什么?说“净业若成,禅宗自得。”就是如果我净业修成,就是禅宗自然而然地坐在你面前。他说的就是“已浴大海者,必用百川水,身至含元殿,不须问长安。”说只要你净土一门通了,其他的不要问了。就跟说身至含元殿,就跟我们说,身在太和殿无须问北京,已经到了北京的核心了,你还要问北京吗?所以从此以后,弃禅归净,弘扬净土,他成为第几代了,第七代了,是第七代吗?那么第八代祖师就是这个,第九代,第八代我们就不讲了。

第六代是延寿禅师,第七代是省常禅师,第八代是莲池大师,第九代就是蕅益大师,我们讲主要的给大家,做一个介绍。那么这个蕅益大师呢,他妈妈当时就是梦见了观音菩萨抱着一个小孩,给他授记,梦里抱着个小孩来给妈妈说送给你,后来才生了他。一开始他不信佛,他写辟佛论,就是说佛是骗人的,从小,后来才开始读莲池大师的著作,蕅益大师呢,才活了好像是五十七岁,好像是五十七岁更短。但是他走了以后呢,他的头发还长到把耳朵都盖住了,死了以后,肉身不烂,还头发还长。那么面貌还跟栩栩如生一样,就是荼毗以后牙齿什么的都不坏,还也是真身呢。

那么他对佛门净土宗的贡献最独到特别之处就是写了《弥陀要解》,印祖说的就是古佛再来,再也不能超过他了。那么他还有一部更为要紧的论典,我们一定要去看,就是《灵峰宗论》,《灵峰宗论》可以说跟《竹窗随笔》两个是并驾齐驱的最重要的两部可以弥补净土教理的教典,就是一段一段的这种开示的话,真的可以把你好多问题都给解决了。我们以后如果你在净土法门上,一个是《印光法师文钞》,再一个就是看,《竹窗随笔》和《灵峰宗论》。他组织了一本书叫《净土十要》,只要你把《净土十要》能够看通,看明白。所有的净土方面的问题的都能解决,就是把历代祖师对于净土方面的十本著作他给合成一个集子。特别好这本书,修净土的人必须要看,包括弥陀要解也在里面了,还有净土十疑论、净土惑问、西方合论、彻悟禅师语录这些都是重中之重,要中之要。那么蕅益大师呢,他一辈子的著作等身,各宗各派每个大的经典都有著作,特别多。真是当之无愧的祖师,不管是宗门教下,或者是这个戒律或者是禅宗都有这种注释。他走的时候还说“名字位中真佛缘,位子毕竟复和尚”就是跟他徒弟说我往生是往生了,但是我的证量就是在娑婆世界这个修道的功夫,当然也是谦虚的。害怕后人以凡滥圣,什么意思?就是说开悟我是开悟了,但是我的烦恼,见思惑烦恼一点都没断过,符甚至都没有完全符合,这么一个,但是只不过是明心见性。所以他说“名字位中真佛缘”。那么再一个就是说第十一代的省庵大师,他写的千古名篇就是《劝发菩提心文》这是第十一代祖师省庵大师,就是省亲的省,庵就是尼姑庵的庵,其实庵也不一定就是尼姑。他写的是劝发菩提心文,如果你发菩提心不堕眼泪的话,就是不动情的话,那你这人真的没有菩提心。真的是大悲血泪,苦痛心肠,都是从内心称性全盘托出。第十二代祖师彻悟禅师,又叫梦东,梦东法师,意思是东边的娑婆世界像个梦一样,所以他要往生极乐世界。他老人家一辈子。把所有,也是宗门下开悟的,以前的著作全部给烧掉了,最后只有徒弟给零碎地组织了一本叫做《彻悟禅师语录》,有时候也叫《彻悟禅师遗稿》。这一点点《彻悟禅师语录》大家一定要看,这是以禅宗法而弘扬净土的,痛快直截,没有任何一个开示能代替得了。这是第一个最精彩的文字。一定要回去看,而且他留下来说什么啊?以发菩提心,十六字的观心 “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十六个字,这是净土修行的纲宗,还写过诗,“说着莲邦两泪垂,阎浮苦趣实堪悲,世间出世思惟遍,不念弥陀更念谁”,这是真正从这种内心流露对西方的信仰,对净土的依赖。

而且还写过,他已经完全是祖师级别的人,还说什么,“自怜身作太平僧”,就是我生到太平之世,因为他生的时候是乾隆皇帝,和这个,乾隆皇帝的儿子叫什么来着,嘉庆,怎么说,“和珅跌倒,嘉庆吃饱”么,和珅不是乾隆的宠臣么。所以说当时是太平盛世,他生的这个年代,就在我们北京的红螺寺他当时主持,就在我们北京红螺山的红螺寺嘛,那个时候佛门里面叫北有红螺,南有普陀。他跟普陀山并驾齐驱的,就因为他在这住,大家想想他当时在教内的地位。所以说嘉庆,清朝时候当时的佛门定义啊,就是彻悟禅师。但是他说自怜生做太平人,就是说我生在太平盛世没有苦,所以出离心还不够,但是什么,“了生脱死却未曾”,还没有,“但愿名标莲蕊里”,就是说我但求这个能往生,我的名标在里面,西方极乐世界的莲花之中莲蕊里,“不求高列上传灯”就是不要把我列在东土里面说,还是紧跟禅宗祖师一代、一代的祖师都有高僧这样的进来嘛,所以说不求高上,你看看死心塌地净土行。这是十二代祖师。那么最后一代的因为时间关系,不用细讲了,诸位回去看。

《印光法师文钞》,这是上个世纪1940年才走的人,《印光法师文钞》洋洋的三篇,可以堪称为什么啊?浓缩的三藏十二部教典。《印光法师文钞》这种佛心切切,这种淳淳教诲,这种面面俱到,你修什么法门,你修的哪里出了问题,都可以在《印光法师文钞》里找到,像这个一函遍复,像与大兴善寺体安和尚书,像这个与潘对凫居士书啊,一句话一个偈子一本书就可以概说三藏十二部教典,大家想想,他讲心经(音)讲的跟别人都不一样,他给周孟由居士回复就是讲心经,一讲到底,我讲心经完全是参考他老人家的著作。他讲就是一空到底,凡情圣解。讲这个色空不欲这四句话的时候,讲的是点到而止,就是一笔就点睛了,再不能多划一点,多划一点就糊了,糊塌了,少划的话,不到位。就这样的一种超群智慧。所以连这个梁启超都赞叹他说你就得了文字三昧。我们现在看《印光法师文钞》真的有加持,在民国年间两大泰山泰斗,一个是虚云老和尚,一个是印光法师,一个禅门,一个是净宗,这就是佛门两大派,上世纪。所以说民国年间的佛法确实是非常兴盛,还有谛闲法师、太虚法师、来果老和尚,倓虚法师等等,这都是超一级的人物。

可是他们两个最高,虚云老和尚和虚云法师。所以说为什么说他是大势至菩萨再来呢?他当时在普陀山常住,结果去上海去参加法会,结果在这个苏州就有人,江苏,不是苏州,母女俩,女孩就梦见观音菩萨在海岛上给她说,大势至菩萨现在在上海弘法,你怎么不去亲近呢?你们母女俩。那么他们从来没有知道佛门里面有些谁?说大势至菩萨是谁啊?说现在常住普陀山的印光法师就是啊,那么他们就起来以后,隔壁人家有一个太太是常年供佛的。他就问说你常学佛,说佛门里面有一个人叫印光法师吗?有这么一个高僧,说有啊有啊,就在普陀山呀。说印光法师在上海,说不可能吧,他老人家常住普陀山,那我问问,结果这个人给太太打电话,一问说印光法师正在上海主持护国息灾法会,就是讲的息灾护国法会里面的。那么讲的时候他们才知道,赶紧去上海,结果这两个母女俩还要说,印光法师说,你不许说,你说出去就非我弟子,以凡滥圣罪在匪浅。直至印光法师圆寂了以后,她母女俩才写过一回文章,把这段典故给说出来,大家才知道,噢,原来印光法师是大势至菩萨再来的。首先他把圆通章给加到五经一论里面,而且大家不要忘了,圆通章里面有一句话怎么说的,“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印光法师一辈子就是这几句话的写照,从来不讲其他的道理。但是呢他老人家的这个文钞里面是“明弘净土,暗弘诸宗。”明着看上去只讲净土,其他的都不讲,但是暗暗地其他的宗门教下都在护持,出了问题他就给你解决。所以印光法师当时圆寂的时候啊,你们有因缘看看有一本这个《印光法师文钞净土法要》,后面附着他圆寂时候情形,当时教内不要说虚云老和尚,太虚大师这些名垂千古的祖师,就是四大名山山头和这些主持,各个全国名山、古刹这些和尚、方丈全部拥挤在当时的灵岩山。你想我们现在虽然是佛门,但是在凡夫世界它有毛病的,都有矛盾的,你多少结一两个“梁子”。印光法师一辈子没有一个人说走了以后说,这个老和尚有问题,不能够,没有一个人有异议的,顺理成章地成为莲宗第十三代祖师。大家想想他的道德感召,那是完美的。就是你在他的身上就看不见一点点疵。当时的大总统都给送一张大牌匾说,他感谢一下就放在二楼,再就没有动过。别人说的时候,淡淡地一笑说,有什么意思。那么他的徒弟跟他吃饭的时候,官很高啊,浪费了几粒米,倒的时候马上就发火,你有多大的福报,敢这样损。所以这样的道德素质,印光大师的的确确是大菩萨再来。我们一定要看印光法师的文钞,这个东西呢,没法说,大家用心去感悟。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人。

前半场讲法,后半场贯人,但是这个时间超了好多了。那么这是我们今天讲的净土导航希望我们修净土呢,以后就以这两大板块为主,下一周呢,我们会请另外一位大法师,我们佛协的一位大法师呢,来给大家讲开示,我们希望大家还是一如既往地过来这边。那么下下周呢我们再谈一些,可以的话就讲《八识规矩颂》,我们尝试着去学一下,看看大家的感觉如何。现在我们合掌,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愿生西方净土中,上品莲华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好,阿弥陀佛!

相关新闻:

宏海法师在福慧慈缘作"净土导航"佛学讲座

 
(本文来源:闻思讲堂  编辑:奉音)

免责声明:

1.来源未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佛教在线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在线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相关新闻

最新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请您发表感言,注意文明用语并遵守相关规定


© 2005-2011 佛教在线佛事用品中心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
支持单位:佛教在线-经营单位:福慧慈缘(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福慧慈缘QQ群:104957979
Tel: 010-51385789 13716034788     E-mail: 649414492@qq.com     QQ:649414492
地址:北京王府井东安大街53号锡拉胡同(金钱豹/王府世纪北) 邮编:100011 乘车路线及地图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821号 京ICP备110432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