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传真:010-51385789 手机:13716034788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禅茶
  
活动预告更多>>
2014年6月22日(周日)下午3点至5点,北京福慧慈缘文化会馆将邀请中国佛学院宏海法师宣讲《万法唯心,心唯万法一一八识规矩颂略解之三》佛学讲座。  详情>>
·6-15福慧慈缘:宏海法师宣讲"万法唯心 心唯...
佛事用品更多>>
天然金琥珀108颗佛珠 增财运福气 消除强大负...
  琥珀是数千万年前的树脂被埋藏于地下,经过一定的化学变化后形成的一种树脂化石,...[详情]

闻思讲堂2014-06-08第二十三讲 宏海法师《八识规矩颂浅释》第一讲

http://www.club.cn   2014年06月19日   字体:    

主 持 人:请大家随法师向佛像三问讯,一问讯,再问讯,三问讯,请法师登座。
宏海法师:好,大家请坐。
众:阿弥陀佛。
宏海法师:好,诸位,我们还是依照惯例,请大家合掌,随我三称本师释迦牟尼佛。
宏海法师: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众: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宏海法师: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众: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宏海法师: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众: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宏海法师:无上甚深微妙法。
众:无上甚深微妙法。

宏海法师:百千万劫难遭遇。
众:百千万劫难遭遇。
宏海法师:我今见闻得受持。
众:我今见闻得受持。
宏海法师:愿解如来真实义。
众:愿解如来真实义。
宏海法师:好,请放掌,阿弥陀佛。
众:阿弥陀佛。
宏海法师:各位,今天下午,外面是在下雨吗?还在下吗?
众:不知道。
宏海法师:今天由于下雨稍微因缘耽搁了一点点,好事多磨,因为今天是另具直言,别有因缘。刚才我坐在里边的时候还回想了一下,咱们这个福慧慈缘会馆,从童居士开始立杆,开始张罗,有这么一个闻法学习的道场,一晃这就已经将近,马上这个学期又结束了。所以说,人的生命过程中如此的转瞬即逝。那么,在我们每天面对生活的情景中,你看昨天还是这么好的天气, 大家都在赞叹蓝天。今天刚才又是瓢泼大雨,下得很大,等等这些是如何形成,怎么出现的?这是我们今天开始正好契理契机的一个关口,开始讲今天这个主题,想讲讲唯识。因为在此之前,一直从这个《百千万劫难遭遇》到《般若心经》,到《净土资粮信愿行》,一直到《横超生死竖出三界》,一路走来,我想这也是我跟大家结法缘时更多地呈现的一面,就是我们更多地是动之以情,从我们的信仰,依附于我们的善根福德和过去的因缘,感来今生此世有这样的一种共学共修的机缘。但是,这也是因缘所至,上次突然动了这么一念,然后就成就了今天开始,我们在佛法里面,算再来个别具一格,换一个风格来讲,讲什么呢?就是讲唯识。唯识来讲更多的是晓之以理,一切的为什么,它都可以丝丝入扣地给解答清楚。
包括我们每天的起心动念,我们生而为人的一路的生命过程,我们所见的人,所经的事等等这些微细之处。为什么我们所面对的世界是如此的缤纷,如此的绚烂呢?为什么我们一路的过程,生命的过程中有这么多的起伏跌宕,有这么多的急转弯呢。这个就是从所有的现象上来进行入手,阐述佛的智慧。所以,今天我想这是我们开启可能要为之一转的一个风格,这个一转呢,我想也有几个缘起。
第一个,我自己也觉得,这个讲法,天天讲,我发现喜新厌旧真是人的本性,你听多了听多了就这么一样,他就不行了。那么只能够所谓的方便善巧地再换一个另一个口味来讲,总是一味地讲,大家都没有证到无生法忍呀,听着听着就忍不住了,说过来过去就这样。所以呢,我们今天也算是,佛也讲了八万四千法门,无可奈何地换口味。今天唯识来论佛法的话,理很清楚,而且更接地气,从这个缘起来讲。那么,我想在座有好多同修已经深入佛法这么多年,咬定信愿资粮,也在念佛,也在老实读经,这都不妨碍。唯识的核心就是种现相生,就是每天你熏习进去所有的你的起心动念,这些种子,将来就是你的解脱资粮。
正好,比如说极乐世界,每天都是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西方三圣七宝池八功德水,水鸟树林皆在说法。读经的时候就是在运用唯识的原理,熏习无漏种子。所以这个今天的缘起算是来讲理比较多一点。理它也有一个特色,就是比较,条理一条一条的,非常繁杂,可是你还要理解的清晰。否则,又会觉得落入到说,哎呀,这个讲这些这适合我们吗。闻思闻思,在此提前也打一个招呼,你看人家藏地五明佛学院,他们的闻思一部大论一部大论,不论在僧在俗,都去认真真地听,认认真真地去作意,认认真真的去起修。所以我想广学多闻是前提,一门深入是后劲,这也不妨碍,所以说这是算第一个缘起。
第二个缘起就是想一想,我讲了这么多,因为我们在讲这种信仰的力量,讲这种修行激情和动力的时候,人的情绪、思绪还是不同的。不要说人人不同,一个人二十四小时都不同。那么,要达到一种,这种对于信仰和对于所有佛说的这种真理,有一种笃定的状态,那么一定是凌驾于它其上的道理来匡正我们的信念。
从这点来讲,唯识佛法的道理,它的优势就是与现实世界和生理,特别是心理的,微细心理的作用,引申出来的修证理论很清晰地对接,很接地气。
所以说,特别是对于因果相续和生命轮回的转化呀,我们从信仰上而升起信心。但是呢,立足于我们人生的本位,就是我现在生活的这个情形,我的身心世界,我的意识返观,在这种对自己的思想进行再思想的过程中,唯识佛法非常突出优势。这是其他宗派所替代不了的。所以就这点来讲,我想这对于我们每一个修行人来说,可谓是一种教理上的补,大补。就是长期以来你的身体惯性,使你有些疲惫或者怎么样的时候,用这个来进行一个补缺,也可以有这样的一个关系。
第三个,还有一个,有利于提高我们的佛学素养,再一个,有利于掌控我们的凡夫情绪。因为唯识在讲到八识之间相互作用,互作增上,就是你的一个念头起来,意味着前思后想多少道程序,它都讲的清清楚楚。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像我们有时候你念佛的人或者稍微年龄大一点的,没怎么学深入经藏,或者平常没有更多的时间去熏习佛法的时候,看见别的同修滔滔不绝的时候,他就说,反正我也不懂,还是你们学得好,我就一句佛号阿弥陀佛。其实呢,只要你认认真真。唯识佛法不仅仅是要学佛学的素养,就是名词概念,还需要你们灵动悟性也是要必然的。
所以说,认认真真,把它听一个,琢磨一下。因为人的本位来讲,人人都一样,每个人每天思的想的,生活的这个对境等等,基本上我们都是同在一个法界么,同在人道之中。所以都一样的,就看你有没有分析,把它剖析的诀窍所在。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用专业的佛学素养来给它进行定位,思考,然后整合返观我们的本来面目,这是唯识,佛学的素养。那么,如果你是一个修行者的话,你想我们修行、修行,不就是修心吗?八识就是心的统称,在这种八识互做增上的时候,我们首先在这个正在进行的生命过程中,我们知道,现在进行的状态是这样,然后理清它背后隐藏的奥妙。在这种相结合的过程中,就在日常生活中,随着你情绪的启动,你就会立马跟进上,明白它的真相是如何。所以在这个情况下,就不至于那么都忘我地,投入地去发泄自己的贪嗔痴,就用唯识窥到它真正的当下状态。这个也是很有必要的,虽然我们有时候说学佛学佛,学了那么多道理不起作用,可是唯识它就是让你在认识事情发生时候的真相。不起作用是因为你不会用,就是因为你不懂,只要你懂,那就是用。是从这点来立足。
再一个,第四个,我想我们的缘起,我希望诸位,你们都是有缘,毕竟对佛法有这么深的善根,这么深厚的因缘。那么,我想每个人都是无量劫来,通过这个熏习,都跟佛法结了无比殊胜的因缘到这个上面。那么,对于我们每个人呀,我想现在,你看我们那时候童居士立足于开始这个法会的时候,每个人都有接引别人成为佛弟子的义务和责任。在这个过程中,许多人我们发现,我们一开始也许也对佛学有误会,甚至一到香炉跟前,一到蒲团之上,都是觉得仅此而已。那么,这种误会,许多人学佛,一听到佛法的道理,回过头来以后,哎呀,原来佛法讲的是这个、是这样的啊,我原来也不知道,我以为你们佛教就是怎么怎么样。
为什么?这就是误会。主流社会中对佛教、佛法和学佛的误会。
那么,我们听了唯识以后,因为在这种学习和分享中,可以很有理性的把这种专业的术语,微细的剖析,很到位的说明,再配以自己的实证经验,这一点来讲的话,你学习唯识佛法,可以给你增加很大的能量去度化众生。因为众生都是势利的,他就觉得你讲的很深奥,讲的很理性,讲的很专业化,那么他就觉得这个好,这个深,这个有水平。
所以就此来讲,我们想诸位在听闻受用了以后,也可以去分享,把它突显出来,这样的弘法张力和作用。这是我讲四点缘起和殊胜。
今天我们开始来讲唯识,可能还入不到这个,待会儿我们只能把它读一遍,我们今天还入不到这个颂文里面。那么,学习唯识,当然立一法而生百弊,一样的东西一定是两刃剑。学习唯识佛法,还可能发生的过失,我要提前也要说一下。
首先,我告诉诸位,唯识佛法呀,你要学会点到为止,就是,哦,学了以后明白了是这样就好了,千万不再要上面,有很多人都学唯识有一个误区是什么,学进去容易,学出来很难。整个唯识的这种什么三性、三量,待会我们讲的三境,根识,种现相生,根识互变,光第八识就有十几种异名。根据它呈现出来不同的状态,在染的时候,在净的时候,在能藏所藏我爱执藏等等这些,你根本就搞不清楚是怎么回事。所以,在我们正学面红耳赤,正在相互辩论,你发现了唯识最终的道理是一切法无我,人法无我,法法无我。二无我,这是它的宗旨。所以我们学佛是要从有入空,要放下,要舍的一个状态。
所以,学唯识也记住不能偏离这条道路。因为一旦你发现了,哎呦,这个道理一听是这么回事,还这么有趣,层次分明,你就没完没了,钻进去,天天在这个思辩上面去做文章,忘失了自己当下的悟性和信仰和功夫。所以从这点来讲,我说学进去容易,学出来难。我们一定要学出来,而且随时进去随时出来。这是第一点。
第二个,学了以后尽量不要作为卖弄的资本。因为唯识宗又叫做法相宗,佛法的法,相貌的相,它是从一切万物的现象上来入手,阐述佛的空性。那么,它的这种佛学概念、专业名词来讲的话,可以说是佛教宗派最多的,不要说分别名相说,我们常说的入海算沙说食数宝,有时候我们学习唯识会用一系列、一堆的专业术语来表达,可能其他人也能说明白这个道理。可是你把它进行唯识的专业术语一包装,你看,性境现量通三性,这句话其实说白了就是,你什么也不想,然后现前的一个东西,它有善恶无记的分别,就这么简单。可是你把它这么专业地一表达的时候,就显得如此的严谨和正统。所以说,在这个上面,我们想一想,只要常熏习谁都会,佛法趋向表达这个层面而已,我们要记住不能作为卖弄的资本,而去人前去夸耀。
再第三点,不能够扬此抑彼,就是门户之见。待会儿我们要讲到佛法的宗派的时候,大家要知道,每一个宗派都有它的强项,都有它的弱点。而且宗派和宗派之间呢,相互并没有出入,只有表面看似的矛盾。所以从这点来讲,由于唯识的这种术语分析特别严谨,很多这样的专业的时候,特别让人产生一种高贵感、正统感。一不留神就觉得说,哎呀,这才是有知识,这才是佛学的文化,这才是佛学的水平。那么你就觉得这个好,其他的都不好了。特别开始就看不起老实念佛的人。为什么要说这些呢,千百年来都在犯这个毛病,从唯识一开始的时候就是这种现象。
最后呢,就是刚才讲的,大家千万记住不要穷究。因为在唯识的修行中,我们分为八识,但是八识我们说转识成智,识就是我们现在语言思维可以表现的东西,智就是形而上的实证境界,之间只能用一个转,明白吧?为什么说转识成智,而不是用说解识成智,或者说入识成智怎么怎么样,为什么?就是因为从凡到圣唯一的路径,只能去修,而不是说,而不是解,而不是明白。
这个大家一定要明白,所以唯识无外乎也是引申了一系列的,这么多的专业,把它解释的如此透彻,可是最后你要从凡入圣,还是要转,只能用一个转而代之,就是身体力行。这是我们说容易的缘起和过失,先给大家说一下。我问一下,我这么讲你们能听懂吗?
众:能。
宏海法师:因为今天的风格变了,大家都说每次法师来了讲的这个净土资粮,讲的这个无我的这个之法,心经的照见五蕴皆空,觉得今天怎么成这样了,你们适应吗?
众:适应。
宏海法师:啊,要学着适应。因为这个世界所谓的无常就是说,你改变不了只能适应,这也是一种修行。
第二个,我们就,下面一个开始我们要做一下宗派背景的介绍。什么叫做宗派呢?其实就是对佛法的把握和梳理,有时候在佛教里面也有一个词叫做“判教”,就是把释迦牟尼佛说的一代教法,你用自己的领悟力,一条一条地把它有特色地表显出来,春兰秋菊,百花齐放的一种状态。这是我们中国大乘佛教,从古至今佛法的呈现的这个殊胜之所在。那么,随着佛的教法,从印度往中土,不断翻译的过程中,这个宗派特别是是到隋唐的时候,就开始如雨后春笋一样往出冒了。为什么?每一部经典,随着它的翻译,大家群起而去修习。
这部经典,由于佛讲的这部经典,就是它的背景不一样,它的侧重角度不一样,它所对的人群不一样,它的修行方法和下手处,和体现出来的特色都不一样。那么,一样、一样、一样,大家总结,有的,你是偏向于喜好这个,他偏向于解释那个,就形成了中国佛法所谓的宗派。有八个,八大宗派,在中国大乘里面,有八大宗派,还有小乘有两个,一共我们可以称为十个宗派。小乘的代表宗派,我不知道你们听过没有?有一部论典叫做《俱舍论》,就是俱舍宗,就是比唯识更讲得细,就是把所有的轮回,在欲界是怎么样,色界、无色界的,生命的形态,相互的转化等等,这叫做俱舍宗。还有一个叫做《成实论》,叫成实宗,这是两个小乘的宗派,我们了解一下。那么,抛开小乘来讲,我们来看一下八大宗派有哪些。首先,我们还记得佛在一开始,佛成佛了以后讲的第一部经典是什么经典,大家记得吗?《大方广佛华严经》,佛在讲《华严经》的时候犯了一个过失为什么?就是光契理,没有契机。他虽然把自己亲证的境界恨不得一下子脱口全出,问题是这些人还没有长到这个个头,他眼睛看不见,鼻子闻不着,够不着。所以,虽然在成佛以后的三七二十一天内讲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可是所有的连阿罗汉都如聋若哑听不懂。
我们诸位去过五台山的显通寺吗?有去过吗?
众:去过。
宏海法师:显通寺里面有一个无梁殿,无梁殿上面的牌匾就是“七处九会”就是指的讲华严大法的七个地方,九次讲法。我记得以前在这里也给大家讲过,华严宗后来形成一个宗派,就以《华严经》的义理为根本所依的时候,它形成的道理最高的境界,叫做“事事无碍”。什么叫做“事事无碍”?就是我们现在都属于有碍的凡夫,比如说,我认为这个塔是一座塔,我认为我是一个人,那么我有这么一块肉,这个塔是这么一块金属,这样的情景下,这个肉有占地,这个塔也有占地,这个桌子也有占地,这个塔是放在这个桌子上的。那么说明这个桌子就在这个塔下,这个塔就在这个桌子上,我的肉就入不到这个塔占的这个地方里面,这个塔也入不到我这个肉占的这个地方里面,这全叫做碍,障碍的碍。可是,真正的宇宙万法的真实状态,这都是我们的相,有格局就把它当作凝固化了以后出来的凡夫认识。如果放在华严宗的最高境界上讲的话,大家记得吗?解脱了的就可以一胳膊就从这儿,哎呀真惭愧我没有解脱,就可以哗的一下子就。你们看看在那里傻眼,可是解脱的大圣人就有这种神通妙用,为什么?因为无碍,无碍他就没有一个大,没有一个小,没有一个软,没有一个硬,没有一个固体,没有一个液体。他就是整个法界相互层层无尽,相互作用,相互妨碍,相互又不妨碍。妨碍就是相互有碰撞的作用,不妨碍就是相互可以互摄互入,互出互圆。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到一些道场、庙里面,有一个叫做华藏世界殿。华藏殿里边一进去就跟其他的殿不一样,上上下下,左左右右,侧面、正面、十方全是什么呀,镜子。有的供佛,有的甚至不供佛。你一进华藏殿,你进去的时候,你左看,这边全是你,一层又一层的你,无穷无尽都是你,右看也是你,上下左右全是你,到底哪一个是你呢?这就叫无碍,因为本身就没有你。相互摄入的时候,这个现量的境界,就是《华严经》讲的佛证的境界。
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经验,我问你们,大家都做过梦,我有时候觉得,比如说我昨晚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一个人又跟一个人说什么,说什么,说什么。这是我做的梦,我是现实世界中的一个人,我梦见的这个情形是梦里面的状态。
但是,我们有时候要反观一下,换位思考。比如说,我梦见梦里面这个人,他所做的梦正是我现在的现实世界,你们想过吗?
就是说,到底他是我梦里面的人呢,还是我是他梦里面的人。你们知道吗?当我们旁边有一座佛,相信诸位也有过这样的经验。
比如说这儿有玻璃,晚上灯一开,发现这个玻璃阴影下,好像我们这个屋子的场景能在玻璃里面影出来,好像另外一个屋子一样,两个屋子是对照的。那么,大家想想,我们这个世界的屋子,这边的屋子是真实的呢?还是它那边镜子里的现象是真实的?不知道。其实他们都是平等的,只是以我为主的时候,我是主观的,我的世界就是现实的,其他的都是客观,客观世界好像不存在。
但是,从平等上来说,华严宗就讲这个道理,记住,这是核心义理,我不能再讲其他的了,这是依照的《华严经》。那么,佛通过四十九年,三百余会,最后讲的经是什么?最后一个时间段讲的是法华涅盘时,就是讲的《法华经》和《涅盘经》后来由于传到中国以后,中国人有天台智者大师,就依照着《法华经》建立了一个宗派,叫做天台宗,因为他所在的地方叫天台山。
天台宗就把整个佛的一代教法用五时八教,顿渐,秘密,不定,藏通别圆给梳理了一个到位,最严谨的,流传到中国的话,就是天台宗。那么,我想问一下诸位,天台宗里面《法华经》你们读过么,读过没有?
众:读过。
宏海法师:那么还记得哪一品里面,是方便品还是,哪一品里面讲到说佛知见,讲到诸法实相,讲到如是性相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都有这些义理,这个很专业的,听不懂不要紧。我给你们大概比喻一下说,这个《法华经》讲的一个道理叫做一念三千。什么叫做一念三千?我不知道你们听过智者大师,有一次在读诵《法华经》的时候,读到药王菩萨本事品的时候,刚好里面他读到一个说是真精进,是真法供养如来。这个时候,他突然就悟到这个法华三昧里边,悟到这个法华三昧里边,他突然间回到一千多年前的佛,释迦牟尼佛讲法的时代,他在灵鹫山,在讲《法华经》的这个法会还没有散,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又回到讲法的时候了。我们想想,从释迦牟尼佛到智者大师,到了隋朝的时候,中国隋朝的时候,之前有一千多年,将近千年的跨越,怎么就回到那儿的?后来,通过法华我们就可以得到解释什么叫做一念三千。我打个比喻,上次我们在讲的时候,大家都知道十法界吧,还记得么,十法界六凡和四圣这十法界。从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中间人、天,再往上声闻,缘觉,菩萨,佛吗,每一法界里面都具足了十法界。比如说我们现在在人道的时候说,上面有天,还有阿修罗,声闻、缘觉和佛菩萨,对吧,下面才有地狱、饿鬼、畜生。那么,对于人之法界来讲,其他的九法界就具足了以人为本,再有其他的九法界。可是,如果你换一个,比如说在地狱的众生,他向上看就只有上没有下,上面有饿鬼、畜生、人、天、阿修罗、声闻、缘觉、菩萨,佛,在他的世界里面又有九法界,每一法界都具足了另外九法界。知道吗。这样,十乘以十,就等于一百个法界。就是每一个世界都有相对自己为主观的,另外客观的十重世界,是不是这样的?
这样算就有了一百个法界。一百个法界再用我们正报,依报,就是我们主观的认识,客观的存在等等这些最后被天台宗统而笼之,称为一念中的性相诸法,就是一切的现象,一切的本质就在现前一念中都具足了,《法华经》就讲的这个道理。所以,当我们怎么也信不过,说怎么可能十万亿的佛土,由于我的信愿,一念佛就可以成功跨越的时候,大家不要忘了,我在讲信愿行的时候讲过,遍法界心一心本具,具足了我,也具足了阿弥陀佛,具足了释伽牟尼,具足了观音菩萨,具足了娑婆世界,具足了极乐净土,都在这一念中具足,这就叫做一念三千。所以呢,华严宗的义理就是讲它的无碍。天台宗的章法就是阐述它的圆融,都是我们一念现在的一个真正,当下宇宙万法的真实状态。它是从两个角度来讲的,一个是从无碍的角度,就是深入到层层无尽的内部来说,一个从圆融的角度说,遍开,展开没有尽头。
我再问一下,我这么讲你们能听懂吗?有听不懂的吗?如果有听不懂你举一下手,有吗?都能听懂啊。好,那么,这两个宗派我告诉诸位,这是在中国土生土长起来的。还有两个宗派,一个叫做中观宗,又叫做三论宗。中间的中,观照的观,一二三的三,经律论的论。又叫三论宗,又叫中观宗。它呢,它所依的经典是什么呀,就是般若性的经典。比如说我们都读了《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所言什么,既非什么,是名什么,不断地在讲空性,毕竟空,无所得空,第一义空,就是讲《心经》的时候给大家讲的那个道理。
他依着这个空,他在阐述佛法的时候一空到底,我什么都不说,我什么都不立,反正你只要有执著我就破你,这就叫中观宗的章法,又叫三论宗。破邪显正,但凡你有所得,他就认为你是邪,只有无所得,他才认为是正。照见五蕴皆空,无智亦无得。他认为这个才是佛的正法,他是依照这一脉来弘扬佛法。最后就是我们今天要涉及到的唯识宗。唯识宗我们待会儿再讲。唯识就是所有的东西动从现象上,从你现前,我们现实世界,你不是有这么多的人吗,你不是会思维吗,你不是有物理吗,化学吗,主观吗,客观吗,神经系统吗,认知对象吗,他就从你每天的所谓现实世界中,非常极端科学地来讲解佛法,整理佛法。
那么,这四宗呢,我们一般都把它作为四种教派。这叫做教。
不是有宏宗演教嘛,听过这个词吗?演教就是讲这些教,一个宗派、一个宗派地去讲。还有一个宗派就叫做教外别传不立文字。
释伽牟尼当时在灵山讲法的时候,有大梵天王供养他的一个金莲花,那么大梵天王供养了以后呢,释伽牟尼一言不发,笑咪咪地就把这个金莲花就这样,比如说这是个金莲花,就这样拿着给大家看,来回这么看。百万人的大法会,大家都搞不清楚这是怎么了,怎么释伽牟尼佛平时都是开始说,有人看见他放光现瑞,开始祈请,然后右绕三匝,请世尊讲法,开始娓娓道来。今天他一字不说,就拿着莲花在这里晃荡。结果呢,百万人天的大法会谁都不明白这个道理,只有迦叶尊者破颜微笑。结果释迦牟尼佛说,哎呀善哉善哉,迦叶,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今付嘱于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让你好好护住它,到最后别人都不知道这是讲什么。这就叫做宗。只有以心印心,心心相印,心照不宣,心有灵犀,一点就通,这叫做宗。
不去跟你说那么多的话,因为佛法本来就是无言之教说法究竟。在这个情况下的时候,后来一直传给迦叶,到了西天二十八代祖师的时候,就是达摩,看照东土的人开始不断地学教,各个宗派都开始成立。达摩一看到他们光说不练,咱们中国人开始光说不练了。就是说那个时候到处都是讲经的法会,随便一个人都懂佛法。长安城里三百万的僧尼勒令还俗,灭佛的时候。大家想想那个时候佛法到处都是教法,在这个情况下,达摩祖师就来了,他就在这个少林寺,我们不是众所周知在嵩山少林寺的第一禅宗祖庭。因为从海陆,水陆到了中国,从广州慢慢到了,像南北朝的时候还见了梁武帝,梁武帝还在他面前夸口说,哎呀,大尊者呀,说大成就者,我一辈子身为皇帝,天天做了这么多功德,造了多少寺院,还把自己布施到寺院里面,又让大臣们用钱把他给赎回来,净干这些事。说你看我功德大不大啊?梁武帝说根本就没有功德,这个话不投机半句多,不对劲儿了,只好再北上,在嵩山少林寺等待有缘人,终于等到了二祖慧可。慧可寻了达摩祖师以后,就去找他,在那儿求法。达摩祖师根本就不理他,为了表示决心,就把胳膊砍掉了,这就是断臂沥血。
达摩祖师问他说,你来了是什么意思,你有什么问题。慧可大师说,弟子心不安,请祖师给安心。达摩祖师说,那你把心拿来。慧可一悟,觅心了不可得。言下大悟,这就叫做宗,不按牌理出牌,不按教理来显现,只就是教外别传。看你能不能悟。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后来到了三祖、四祖、五祖弘忍,大家都知道传六祖慧能的故事吧?神秀说了一个,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慧能大师不识字让别人给他念了一下,他说美则美矣,了则未了。
说还没有了,好是好,不够究竟。就一言吐出来,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个顺口溜学得我们后来的佛门子弟们谁都会说,畅快淋漓,不得了。在后来广州的光孝寺,就是《楞严经》翻译的地方。有人问说,是幡动还是风动呀,慧能大师偷偷地说是仁者心动。此言一出,真的是震旦佛国,开始东山法门东山起。一下子整个九州方圆神州内就是禅宗的天下。慧能大师开的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从西天释迦牟尼佛到迦叶,到达摩祖师,一花开五叶,后来他传了沩仰宗、曹洞宗、临济宗、云门宗和法眼宗,五家都是依的慧能大师。这就是所有我们现在出去,天下大部分都是灵隐禅寺、少林禅寺、普济禅寺、慧济禅寺。
那么,这些都属于禅宗的天下,中国佛教的特色太虚大师(说)就在于禅,后来就只有禅宗独盛,这就叫做宗。后来,在唐朝的时候,还有一个叫做道宣律师,他把佛讲的经律论里面的律典给单单地进行一个梳理,抽出来给大力地弘扬,就在现在长安城的净业寺,又叫南山律宗开始有了律宗,就是弘扬戒律。那么,我们现在还有时候把密宗划为藏地。是吧,一般藏传佛教好像就是密法的代表。其实这个在常识上有犯错误。显宗和密宗呀,藏传佛教里面也有显法,也有密法。但是以密法占主流。汉传佛法里面也有显法,也有密法,但是以显法为独具。像那时候为什么有东密和唐密?开元三大士,唐朝的时候有不空、善无畏、金刚智。
就在现在西安的长安有一个青龙寺,那个时候那就是密宗的祖庭。所以又起来一个宗派叫做密宗,最后就是我们不断在讲的,就是凭借阿弥陀佛接引,动不动就说的净土宗。整个华严、天台、中观、唯识、禅、律、密、净,叫做八大宗派。八大宗派各有特色,如果我们把禅宗当做宗的话,其它的七个都叫做教。那么在八个教里边,如果把这八个再打通起来,把律宗给提出来,律宗叫做什么?叫做制教,制教大家明白什么意思吗?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佛陀我制定这个条条框框,横的竖的,不让你做的你不要做,让你做的你必须做,依照这个条条框框就能得解脱。所以,我制定了这个教法,你依制而行,这就叫做制教。依照律宗的制教而言,其它的宗派都属于化教,度化的化。就是我把这个道理给你演绎出来,给你发挥出来,你听的津津乐道,思想觉得越来越有味,那么你就不断地随着这个教化往前走,好好行,这就叫做化教。一个宗,一个教,一个制教,一个化教。那么,就密宗来讲,它叫密法,其它的都叫显宗,这是又一个划法。那么,把净土宗再抽出来,只有净土叫做易行道,其他的都叫难行道,这是又一个划法。那么真正我们说的宗门教下来讲呢,华严、天台、中观、唯识,这就叫做教下。因为它四宗代表了教下,就是有教有理,有这些道理一样样讲给你,教你怎么怎么做,这叫做教下。
整个宗派我们就要这样来认知,这是八大宗派。诸位有时间的话,去看一看,参学一下现在西安的长安县,我告诉你们长安县,现在中国的八大宗派有六大祖庭就在长安县。第一个我刚才讲的青龙寺,还有一个什么寺我一下子忘了,也在西安,长安。那么净土的祖庭,除了我们说的东林寺以外,长安还有香积寺,香积寺就是当时善导大师在那里住的道场,现在善导大师的舍利塔还在这个香积寺,我去参学的时候还觉得有点感慨,悲观,为什么呢?
善导大师的塔尖上面已经被毁坏了,塔尖没了,就跟西安的小雁塔一样,这叫做香积寺。
那么,还有一个叫做草堂寺,就是三论宗的祖庭。鸠摩罗什法师的红莲舍利到现在还在三论宗祖庭里面,非常精美的一个舍利塔。大家想想那个时候魏晋南北朝的时候那种汉白玉雕的特别精细。那么千百年来人人都去摸,去接受这种加持,在那个亭子里面非常圆润油滑,就跟我们现在的玉石一样,和田玉一样。有机会我们去看,就现在西安的草堂寺。唐太宗还说了,堪叹逍遥园里事,空余明月草青青,就是说的当时的草堂寺,那个时候叫逍遥园,又叫西宁阁。那么,律宗呢,就在终南山我们都知道,不是有好多隐士嘛。终南山的外围,就是刚刚入山的头里面有几个寺院,其中一个就叫做净业寺。我不是给你们讲过那个天人应供台嘛,讲过没有?你们没听过吗?那可能是在法源寺讲过。你们听唯识听的太深了,再放松一下吧。这个净业寺有一个天人应供台,我告诉你们,你们去的时候一定要,以后不要跟着大队旅游,这个净业寺,唐朝的寺院,佛像就是唐朝的风格。那么里面真的是有山有水,一路走上去,走上去以后,不要在它的寺院里转悠,再往上走,再往上走有方丈和尚叫什么,叫本如法师还是什么,去年在少林寺辩禅的时候,我们都当评委,还碰到他了。
他说他养了两个狮子,我后来才明白什么叫狮子,后来想想可能是藏獒还是什么吧。他就跟一个世外仙人,你到他那个方丈院的话,不是像我们一般的道场里面金碧辉煌。它就像《射雕英雄传》里面黄药师住的桃花岛一样,就这么个情景,到处都是绿的篱笆围起来,青苔满满的。但是里面有狗,你们小心啊。 随着那个再经过,再往上走,密林深处,青苔滑下去,再往上走,拨开树林,就有一个叫做天人应供台。道宣律师那时候在那里打坐,道宣律师因为他戒律持得非常严谨,所以唐高僧传他才能写,随便千百年来的大祖师他任意评论,为什么?因为他用戒律来摄众。我们可能不知道,要教法来摄俗还可以,摄僧摄不了。在僧团里面唯有看你的戒律持得怎么样,他才佩服你。所以我们以后也要有这个择法眼,你看什么就看他的戒律,他有没有衲子本分,该干的,不该干的,大概知道你就有这个判定标准。
所以有时候,有居士来了说怎么怎么,我说其实你这个是非标准我们都知道,你就这么去判别。那么,道宣律师他当时在那里打坐,每天有人给他送饭。后来,有一天下雪下的送饭的人上不去了,上不去以后,他没饭吃,感恩天人给他送饭,看见他没饭吃了,天人给他送饭的时候,叫陆玄刹,那么他还问这个天人,两个人聊起天来,他还问这个天人说,为什么罗什法师翻译的经典大家都这么喜欢读呢?这个天人陆玄刹告诉他说,罗什法师过去是七佛译经之师,为七尊佛当过翻译经典的人,乘愿再来的大成就者——古佛。就是在这个天人应供台发生的,你们现在去看一看,上去的时候手脚并用才能爬上去,就有这么个口,还放不下半只脚,顶多放三分之一的脚,手脚并用爬上去。下来的时候可险了,我那时候爬上去的时候只是往上看,没有往下看,也不知道。下来的时候,在上面他们有的人在那儿坐了一下,很法喜充满。下俩的时候,哎呦,一下去就深不可测。啊终南山,你一脚踏空了下去就往生了。所以这个叫做净业寺。华严宗的祖庭在华严寺,现在杜顺和尚的塔还在那里。华严寺现在更加是威不可及了,三座祖师塔,特别是杜顺祖师的塔就真的快塌了,一下雨整个泥石流在那里冲着,我们去朝拜,不瞒大家说,真的是爬上去滚下来,真是这样。那天雨下得太大了,就是在那个泥泞里面你根本就站不住呀。不知道你们体会过没有那个泥太厚站不住的感觉没有?就是手脚并用地爬,这么缓的坡都必须爬。据说,红卫兵那个时候还把这个塔私自给打开,以为你们有没有宝贝,结果取出来舍利,后来就当文物就拿到他们县城里面,没供在塔里面。还看到杜顺和尚的肉身还端坐在那里,影子还在那儿。吓得魂飞魄散,就跑出来了。华严宗的初祖叫做杜顺和尚,所以这就是华严宗。
那么,唯识宗呢,我不知道你们是佛教中人,有一个地方叫做兴教寺,就是上一次陕西不知道哪个势力开发公司就要把里面的僧人给赶走,为什么呢?因为里面有很大的旅游资源,玄奘法师的舍利塔和他的弟子窥基法师的舍利塔都在里面,两个塔并在一起,两个一个大一个小。到那里面你再看以前有一幅水陆画,大水陆画,都是明清时期画的,特别好。
所以,你看为僧的还挺潇洒的,我们可以到处去走,你们就只能听我在这里说一说。就是说八个宗派六个祖庭都在长安。刚才我们讲到,我们这样来学习宗派,给大家作为宗派背景介绍一下,就是因为我们马上要讲宗派里面的一个宗派,大家休息十分钟,回过头来我们继续,阿弥陀佛。
众:阿弥陀佛。
宏海法师:各位,阿弥陀佛。
众:阿弥陀佛。
宏海法师:刚才我们就是作为背景,缘起和背景,讲了一下各个宗派,现在我们要引申到,为什么要讲这个宗派背景呢,因为我们今天这个宗派特别有特色。它这个特色在于哪里呢,就是说完全衔接了我们的现实生活,身心世界。
那么我们刚才讲到的时候,发衍成这个八大宗派以后,主要的教下呢,就是华严、天台、中观和唯识这四个。可是历来呢,我们中国佛教史上,有时候就把华严和天台作为中国土生土长起来的佛教,而把中观和唯识作为直接从印度引过来的两轮。两个宗派。所以目前你看,特别是包括在藏地,藏地也是依中观见或者依这个唯识,好像是觉囊派就是依唯识建立。我不知道五明佛学院他们是依着什么,这个俗称的红教,就大圆满这个教,他们叫什么,格鲁巴还是,他们这叫宁玛派,他们不知道他们是具体,反正都是依这个中观见为主。你看进他们里就,文殊菩萨,在他们里边是很重要的一尊本尊。那么在汉传佛法里面呢,其实也是历来最注重的就是叫空有两轮。中观呢,主要是讲万法皆空,唯识呢,主要讲什么啊,现象之有,是并用的两轮。那么我们来第三个板块呢,就是来稍微略介绍一下,因为我们要讲《八识规矩颂》嘛。这个《八识规矩颂》一直一脉相传怎么来的,我们来了解一下。
唯识学后来到了中国以后呢,把它叫做法相宗,有时候又叫相宗,是源于印度的哪个呢,瑜伽学派。我们现在不是有的女菩萨们都喜欢练,练一下身体,叫做练什么啊?
众:瑜伽。
宏海法师: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个就叫瑜伽。真正我们在佛教里面,有一部论典叫《瑜伽师地论》,是唯识最主要的所谓根本论典,是弥勒菩萨说的。那么这个瑜伽呢,就是跟我们,一般我们常说的修行人,禅学士是一个道理。是这样的一个称谓。那么后来到了中国,不知道为什么就成了瑜伽了,在佛教里面,还是依着印度有一个瑜伽学派建立。
在印度的大乘佛法呢,以中观学派和瑜伽行派为两大主流。
为什么开始有中观派呢,就是中观宗讲这个毕竟空呢?在佛灭后七百年左右,我们都知道,南印度有一个叫做龙树菩萨的人出世,龙树菩萨呢,他是继释迦牟尼佛以后,就是在我们这个世界里,最伟大的人之一。继释迦牟尼佛,他可以说排名第一,这么一个人,我们有时候又把他称之为八宗共祖呀,龙树菩萨是刚才讲的那八个宗派的共同尊奉的祖师,西天祖师。那么龙树菩萨呢,当时在公元二、三世纪的时候,那个时候佛已经灭掉七百年。佛灭掉七百年呢,当时的佛教的状况是怎么个情形呢?有一些凡夫和外道,他们在学术哲学上执著什么?我也有,法也有,都是实有。
凡夫执著这个我有,外道执著法有。那么还有一些小乘,噢,凡夫、外道呢都执著我法是实有的。还有一些小乘的有部,特别是有部为代表,这个严谨的话,在佛教史上,你们想去了解一下,有个论典叫做《异部宗轮论》,里面就讲佛灭度后,这些上座部、大众部分开了以后,又有一部一部,又不断的分裂,其实就是佛法的僧团啊,不断的分裂,分张,各不买账,教法上,戒律上有了互相都觉得说,应该这样解释才对,应该那么行事才算标准。
就不断的分分分。我们现在不是说南传的叫做上座部吗,我们这里叫大乘,也叫大众部,就这么分来的。
那么这个小乘的有部呢,它虽然执著我空,但是它认为法有。
比如说我们说照见五蕴皆空,他说五蕴的确是我,没有一个真实的我,是五蕴组成的。但是这个五蕴之法,它认为是真实的。这样就有违佛法讲的毕竟空义。不是执著常,就是执著断,不是执著空,就是执著有,不是执著一体,就是执著异体么。所以龙树菩萨后来不是制造了一篇《中论》,教说不生亦不灭,不来亦不出。就是因为当时佛法的流传有这么多的弊病。每一个祖师出世,都是纠偏的。那么当时到一个充满了邪说、定见的时代呢,龙树菩萨就扬起大乘毕竟空的这个旗帜。对外破这个外道,对内呢攘这个小乘,就是呵斥这些小乘的不究竟教法。树立起这个大乘的中观学派。在此之后差不多有两百年中呢,中观学派的学说是印度大乘佛法的主流,都是讲这个般若经。
就是玄奘法师你看一回来,光最大的有六百卷,不断的讲空,讲空,讲空。但是龙树菩萨讲空啊,它有一个标准是什么?说缘起性空,就着缘起的有,而讲这个当体的空。后来只不过是他在这个表现层面比较强调性空,诸法无自性。后来呢,传至后世以后呢,有些人学着学着啊,就把这个空演绎成什么啊,恶取空,执著空了。就认为有一个定性的空,什么都是空。这就又走入偏,不讲世俗有,只讲胜义谛,而且歪掉了。没有真正理解佛说法的意思。那么这就是说,这个空性的法被人们学着学歪了,叫做断灭空,恶取空。这样走着走着,差不多又佛灭九百年的时候呢,有两尊菩萨,一个叫无著菩萨,一个叫世亲菩萨出世,那么当时呢,当时印度的佛法一方面是中观学派这个空的误解,就是恶取空,一方面又是小乘外道的这个我法实有。
在这种情况下,无著和世亲两位菩萨呢,又结识了大乘的有义,大乘的有宗,就是讲的唯识佛法。我法二空,法我,破的是法我二执,就用微细的唯识的分析来破。那么不同于小乘的有,也遮权了大乘的恶取空,所谓的空,以这样开始讲这个真空之妙有。这就是唯识中道宗,又开始兴起了。在佛灭九百年的时候。
这就是我们后来学到的唯识学,空有两轮嘛。
那么这个唯识宗呢,主要是依着弥勒菩萨的五部论典。我们可能大家都基本知道的最多也就是有一个《瑜伽师地论》。我不知道你们听过还有一个《辩中边论》,那都是我们到了本科,中国佛学院的时候,到了二年级才学的,五部大论,还有《金刚般若论》啊,《大乘庄严(经)论》啊,还有什么,它好像是还有什么,等等就是这五部论典。当时的弥勒菩萨还示迹,就是应现从兜率天降下来,在中印度的阿逾陀国,在这个瑜遮那讲堂为无著菩萨说的这五部大论,从兜率天降到我们印度,当时的印度来讲这个法。你看古人多有福报,还跟菩萨听,听菩萨。后来呢,因为无著和世亲,他们两个是同母异父的兄弟,都在公元约五世纪的时候出生。那么这个世亲,就是这个弟弟呢,他一开始并不像他的哥哥无著菩萨一样是学的大乘,他一开始学的小乘法,以小乘法出家。就是学那个《俱舍论》。后来他的哥哥无著菩萨呢,就觉得说,他弟弟跟他一样,但是现在只有小乘的见地,就觉得很可怜。说不知道大乘佛法,就说自己病了,把他给哄来说,哄过来说看我,你看一下我,我都生病了,把他引诱来见,给他讲了这个大乘法义,那时候因为世亲还在北印度么,他就把他给请到中印度来,世亲闻了以后呢,就转入到大乘,继承无著的学说,开始也造所有的论典。世亲有个外号叫做千部论主,特别能写这个佛法论典。那么他写了象,我们不知道,你们知道还有一个《百法明门论》听过吧?这是唯识学更基础的,就是学《八识规矩颂》之前,应该学那个来着。
但是后来我想想,我们先学这个,把那个引过来,哪里用哪里讲一下就可以。还有《大乘五蕴论》、还有《唯识二十颂》,最著名的代表的,记住有一部论典叫做《唯识三十颂》,这部论典是为唯识宗作了最根本的理论基础支撑。那么世亲走后,以后有十大论师就相继出世了。我们都知道印度当时有十大论师,最著名的其中有一个弟子叫做护法,护法论师。这十大论师每一个人都对《唯识三十颂》进行了注解。护法的弟子里面又有一个人叫做谁啊?戒贤,这个人你们听说过吗?听过吗?在哪里听过啊?
戒贤跟谁有关系呢后来?(众:玄奘。)对。戒贤法师呢,当时已经在中印度的佛学中心已经形成有一个那烂陀大学,那是世界上全球最早的大学,我们去印度朝圣的话,都可以去到那个遗址,还有玄奘法师当时在那儿打坐,就这么一点儿,就一个桌子一半这么一个小洞窟,人都得弯着再这样进去,可是进去以后,真的正好坐一个人盘腿打坐。那导游说那是玄奘法师当时打坐的,我们也不知道是不是。
戒贤论师呢,当时犯了一个病,浑身疼的受不了,都想寻死,梦见观音菩萨给他托梦,说什么啊,说东土有很重要的人来,要在这里来学习佛法,你要把佛法的唯识法义传授给他。戒贤是护法的弟子,护法是世亲的弟子,这是有传承的。所有说公元七世纪的时候呢,玄奘大师西行求法,从戒贤法师那儿学唯识五年。
学了五年,后来才回国。那时候叫大乘天。在印度如日中天啊,所有的人辩论都跟他辩不过。你看这学的多么好,十大论师的精髓。
玄奘法师回国以后呢,他就把这,十大论师不是都对《唯识三十颂》有注解么,他就把所有这十种注解都给带回来。带回来逐个逐个本来想翻译的时候呢,他的弟子是谁啊?窥基。窥基大家知道吗?又叫三车法师。就是很小的时候,玄奘法师,他是当时唐朝宰相还是丞相,相位的儿子,相的儿子。那么这个玄奘法师去他们家的时候,说你跟我出家走行吗,他说什么啊,他说出家可以,你要给我拉三车,什么一车酒肉,一车美女,一车书还是什么来着,后来就号称三车法师。结果玄奘法师说一切都可以。
就拉着三车就走,出家。一出家剃度,善根显发,就知道这些不应该干,就舍下了。
那么玄奘大师在翻译这十个论师注释的《唯识三十颂》每一部论典的时候呢,窥基大师就给他出了个主意,说你不要全翻译了,以护法论师的为主。因为全翻译,大家都不知道听谁的,各有各的说法。以护法论师的为主,把其他的给填充进来,用的着,填充进来就可以。他就听了他徒弟的话,综合翻译而成一部论典,叫做《成唯识论》。《成唯识论》是中国唯识宗最基本、根本的论著。唯识宗后来的形成,这部论典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但是呢,这个结构特别复杂,内容太广博了,给学者、修者带来一定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玄奘大师基于他对唯识学、唯识佛法的熟知,和对于成唯识宗内容的一目了然,所以他就浓缩了再浓缩,就跟《心经》浓缩了六百部般若经的核心一样。他就创作了一部什么论典啊?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八识规矩颂》。
不是白讲呀,一路讲过来就是为了汇到这里,《八识规矩颂》。
所以说这个是一脉从印度来讲的,真实不虚的,瑜伽行派的说理的一部论典,《八识规矩颂》。那么我们回首来看啊,你看每一个,从中观到唯识,说明什么,从佛教知识看,一切的宗派建立,和每一个学说的兴起啊,都是为了纠偏的。就是说这一个宗派,或者一个学说,或者修法,走入到偏颇的时候,才有另一个新的兴起。都是这样的,并非佛法有失,而是学的人相互是非。
是这么来的。
那么第二点呢,就是因为这个《八识规矩颂》啊,它是很深奥的背景,你看整个唯识教法大背景,就被它浓缩了。所以我们在此学习呢,也不敢说有什么深入,我来讲呢,只能,我说讲这个《八识规矩颂》,应当确切的称作简介吧,给大家简介一下《八识规矩颂》,许多我们从来没有听过的佛学术语,或者听了一知半解,今天把它串成一串,懂得这是什么一个原因,这样的这一个认知明了,也算不枉费工夫。当然呢,看这个《八识规矩颂》最容易懂的呢,演培法师好像以前讲过。还有像我们那会儿在普陀山佛学院学的时候呢,看的有台湾的一个居士叫做于凌波,于凌波居士写过一个《八识规矩颂讲记》,也可以去看一看。于凌波就是写《向知识分子介绍佛教》那本书的那个人。我们可以去,我们这次利用这几周讲一下,只能够就是说,给大家简介的粗线条的贯一下,我们先感觉一下,就跟今天我们讲法,可能我不知道有没有诸位就开始不适应。一反常态一样。
那么再接下来呢,我们来说一下什么叫做唯识。佛法里面动不动就说有总持法门,总持法门是什么意思,就是以少文字,摄诸义理,所有的义理就被很少的文字就给摄进去了。比如说唯识两个字,就可以把整个一代佛法给摄进去。什么叫做唯识呢?就是唯独有识,万法唯识,一切诸法皆不离识,所以叫做唯识。这个话说出来呢,如果你不理解呢,懵懵懂懂。一理解你可能根本就不信,什么意思?就是我们每天看的,我们每天身处的,我们每天进出的,所有的这一切现象,和我自我反观的这一切思维,都是识的作用。就是识在起现。识在变现。这么想想,大家你说你敢相信吗?根本没有一个外在的境界和能认识我的主观。
整个这个一体,包括这个能认识,都是为所认识所认知的。
所认知和能认知都是合为一个,除去能认知和所认知的这个认知以外,并没有一个真实的、现实的、凝固的、真实的境界所存在。
所以佛法里面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就是讲的这个识。
说万法呢,立足于凡夫的立场,我们都说它是用识所变现的,有外境,有主观的能认知,这叫做识。如果说修行成就的圣者,那么他就叫做智,不叫做识了。所以我们这里才讲到的万法唯识。
能认识和所认识也是外层能认识的所认识,除了认识就没有境界。这句话你们听的懂吗?除了认识就没有境界啊。怎么讲呢?
我也不知道怎么讲。归根结底啊,你就认知,我们不知道,你们自己打过游戏吗?我看别人打游戏的,虽然我是不会打,我有一次看一个小居士在电脑上打游戏,是坐飞机还是什么,在旁边一个小朋友,他还是家里都信佛,跟我拉这儿,我就看这孩子在打游戏,打游戏他打什么游戏啊,我搞不清楚啊,那个游戏就让我灵光一动,显现的什么呢?就是一个人在拿着枪叭叭叭叭到处打。
那么打打打,打的是什么啊?好像他的手在那儿怎么摆弄一下,他就往前冲,他没有冲之前啊,前方都是一片黑暗,什么也没有。
他往那儿一冲,好像就出来一些坑坑洼洼的一些地面,然后他又走上去,大家见过这个情形吗?
见过,其实我们每个人现在所面对的眼前的境界就是这么来的。你想吧,就跟我老以前也问大家,我从法源寺一直随着眼前的境界,坐着同修的车,走到福慧慈缘的时候,眼前的境界在显现,不断的变化,不断的显现,后面的境界不看的时候在哪儿啊,就没了。确确实实就没了。它只是我们一个识的不断变现,不断发挥。就跟打游戏的那个走到哪儿的时候,突然间就冒出来一堆地形,然后又有点炮的,又有妖怪出来怎么,都是随着主体的这个,就是拿枪的这个主体,玩游戏的这个人的代表,走到哪儿,他出来一堆哪儿。我们现在的外在境界,眼前境界就是唯识能变。
所以三个识又叫三能变。唯识无境。这就叫万法唯识,又叫唯独有识。一切境界只有识的功能,这就叫做唯识。
那么唯识两个字呢,我们来理解的时候,第一个就是简别义。
什么叫做简别呢?就是说跟别的不同,区别的意思,特别说明说,一切的世界万法都是识,只有识。再其他的任何可能性都没有。
所以叫做唯识。
第二个是决定义,是什么啊,就是决定只有这八种识的功能,其他的任何功能都不存在。就是这八识相互碰撞,相互牵引,相互成就而显现出来我们现在这个世界。这个身心世界。这就叫唯识。决定只有这八种,从略来讲是三个,从广来讲,是八个。
什么叫做唯识呢?你理解了吗?我们再换个角度讲吧,从我们已经习惯的共同认知而言啊。因为我一般与生俱来都以为认识世界是自我,对吧?总有一个主观的自我与客观的世界之分,这是我们人的本能,从来都是如此,特别是在医学生理上来讲的话,我们现在都不是认为说,有一个神经系统吗?神经系统才能认识所认识的对象。各类器官都是辅佐这个神经系统来完全我们认识的过程。医学上不是这么讲么,对不对。那么把这个中枢神经分为各种觉,比如说看见眼睛就说什么,叫做什么?视觉效果啊,声音呢?叫做听觉效果。鼻子呢,叫做嗅觉。这都是觉。认为肯定是这个神经系统在认识分别。然后有主观的一个我在主宰这个神经系统,一定有主观我,这是我们一般的凡夫的认为对不对?
一个俗人,一个所谓受科学熏陶的人来讲,都是这样。
但是,在佛法里面的透彻度,它是怎么认为的?它认为人类的认识活动只有三方面来完成。一个就是认识的对象,就是我们所谓的境,外境,对吧?另外一个就是认识的功能,就是我们所具备的识,八识。我们通常其实下意识的还是到第六识,没有思维到八识,第七识和第八识。我们不知道啊。再一个呢,就是辅佐的器官在佛法里面叫做根。眼睛呀,鼻子呀,耳朵呀等等,这些浮在外面的叫做浮尘根,中间的神经系统叫做净色根。都这样来认知的。那么这两种本质的认知区别在哪里呢,也就是我们说的,世出世间的区别在哪里呢?生理学上认为认识的对象有客观的存在性和真实性。而唯识教法认为认识的对象并没有真实性,所谓的认识不可以真实正确地对被认识进行认识。只是一种错觉。
也就是说,认识是错误的,不是真实的,是我们错误的感觉。这就是我们这里讲到的,世出世间的区别,我刚才讲到的,主要就是从我们的认知上来探望。
那么对于这个八识呢,我们来介绍一下啊,我们刚才说《八十规矩颂》,因为唯识里面认为这个人的认识与被认识的相对性呢,但是我们一般都是认为它是相对的,可是在唯识的唯独有识的阐述下呢,它一定是独立的,这个独立,就是我们唯识的内涵,用识来进行表达。
那么由于认识功能在具体的认知活动发挥的作用不同,才把它分为八种。比如说通过我们的眼根就认识外面的色境,就是物质的境界,就产生眼识。通过耳根分辨声音的境界,就叫耳识。
通过鼻根识别气味的,就叫鼻识。通过舌根,辨别味道的,就叫舌识。通过身体感触外面的触觉,叫做身识。这叫眼、耳、鼻、舌、身,前五识,五识。那么我们都知道,学过《心经》都知道,通过识,意识而综合进行思维推理的这个就是我们说的第六识,叫做意识,综合推理,推理度计什么情况,什么境界,怎么个活法,出了什么事了么,等等这些就是第六意识。那么还有一个识叫做末那识是什么啊,以自我执著为染污分别,以这样的一个状态为中心,而干扰前六识的正确认识。记住了吗?第七识,它一定以自我为中心,错误地不断地进入第六意识,对于其他的认识进行虚妄、错误的认知的时候,就是末那识在作用,第七识。
那么有储藏性质和储存一切潜在信息的,这就叫做第八识阿赖耶识,这就是所有的这八个识,就是我们每天身心世界的作用。
这样来认知。当然广说的话,为八个识,如果略说的话,又分为心、意、识,心就是我们心脏的心,集起,在佛教的术语里面叫做集起名心,就是集聚起来的,这叫做心,特指第八阿赖耶识。
意,思量为义,就是思和量,不断地认定认定再认定。这个特指第七末那识。识以分别,了别为义。这个特指前六识,眼、耳、鼻、舌、身、意。统共心意识,叫做八识。在佛教专业术语里面,又叫三能变,就是能变我们现在的境界。那么,我们既然讲到八识了,就要明白一下,八识与我的命运有怎样的关系呢?
我记得在百千万劫难遭遇的时候,就给大家,刚才也讲了么,我们命运的原理,上上下下的这种享受,不是有十法界么,总归我们学佛修行,就是为了让生命不断的提升和圆满的过程。那么在这个生命处在六种凡夫的形态,充满烦恼和苦难的时候呢,特别最大的区别就是不自由。生命要处在四种高阶的水平,就是四种圣人的水平的话,那么生命又获得了一些自由,这个自由度,又取决于你从罗汉、声闻、缘觉、菩萨到佛的这个圆满的步骤上面的你获得的多少而决定你生命中的自由度,只有佛是完全自由的。是这样来看的。
那么从六凡到四圣进行成功跨越,就是我们修行的终极目标和全部内容。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要修行,要学佛。那么我们过去也讲过,在生命的决定主导中,决定性的能量就是业力,业。不是给大家说过轮回和因果吗?就是业在进行驱动和指导。那么这个业呢,我们以前给大家讲的时候啊,只关注到凡夫的层面,身口意。凡夫的层面。今天我们来讲的时候呢,十法界都离不开业力的支撑,我们的生命处在哪种状态,呈现什么情形,完全要业力作用。如果生命的有情个体造恶业,那么它就会造三恶道。如果生命的有情个体造的是善业,可是记住啊,善业这里面有分别了,一种叫做有漏善业,那么他就会升到人天和阿修罗道。有漏的啊,有漏的说白了就是着相修行,善业,有漏善业。如果生命造的是无漏善业,生命就会升华到四种圣人的形态,十法界。根据无漏的圆满水平不同,而我们刚才讲了四种圣人,又有差别。
《金刚经》里面一切贤圣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就是这个意思。这就是核心的体现这种业的形成,怎么形成呢?就是八识的作用。
那么在这个八识造业的活动过程中啊,我不知道诸位,大家现在对八识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了吗?有了解吗?你们能知道我们每天我们起心动念和所有我们的前因后果,它是怎么被八识给进行编排和鼓动的吗?记住这八识里面,我们大概了解一下。第八识的作用是什么啊?只负责储存前方输送各种不同的信息能量。
第八阿赖耶识只负责这个功能作用。那么第六意识,这八识里面的前五识是有什么作用呢?前五识的活动就比较单纯了,前五识只负责收集发回的情报收集的作用。就是前五识跟外在的境界进行接触,接触了以后,它领回来什么境界,他就负责收集什么情报。这个情报由谁来处理呢?就由第六意识,对前五识收集的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就是我们对外界的认知。由第六意识来完成。
记住了啊!这就是说我们当下你不要说猪妈妈过河,以为我在讲什么高妙的道理呢,我现在正在讲,你现在听我法的时候就是这么个作用。前五识,眼耳鼻舌身,负责收集外面我们讲堂里面的情形,我们的灯光打的明暗,我们这个塔,这个话筒,我说的声音,等等,就是由你的前五识来收集,没有好坏分别的。那么你觉得这个灯有明暗,这个塔有金属亮不亮,金色的还是银色的?这个话筒传出来的声音好不好听。法师讲的话抑扬顿挫是什么状态?这由谁来决定处理呢?第六意识收集综合处理,你才能有这个感觉。那么所有这些处理完了以后,这种信息还会被储藏到第八阿赖耶识中。但是第八阿赖耶识是怎么储藏,储藏什么类型的业力,什么样的信息呢?就完全取决于第七识。由于第六意识与第七识的关系非常紧密,第七识它以自我为中心的这个染污思想,记住就是我执。进入到第六意识以后,就使得第六意识处理信息的时候,不可能完全客观和公正。这就是凡夫了,有我相人相众生相。为什么?它有染污思想进行介入。那么这个时候,就被无端的蒙上主观色彩,形成前面所说的恶业和有漏的善言。
就不是无漏的善业,明白吗?
那么这个时候呢,传到第八识的时候呢,第八识是负责什么啊,只负责被动地全部接收,照单接收了。你给我储藏什么信息,那么第六意识在处理信息的时候没有第七识的染污介入,那么它处理的结果就会是真实形成的,就是无漏善业,还是传送到第八阿赖耶识里面,储藏的就是清净无染的信息,那么这个时候就不叫做识了,叫做智了。明白吗?所以你看第八阿赖耶识叫做去后来先作主公,它只负责收集、储藏。储藏什么,它就发挥什么,你储藏的是世间恶业,发挥的就是堕到三恶道,你储藏的是世间的善业,发挥的就是在人天,你储藏的是世间的无漏善业,那么发挥的就是四圣,到时候就转识成智。它全部被动的什么啊?照单接收,那么最要紧的大家发现没有?在哪里啊,第七识,可是第七识它是靠谁,第七识它自己不说话,不出头的,它把谁当枪杆子呢?第六意识,你看,所以我们才说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南阎浮提众生,我老记住这一句话,切切实实念念都要记住这句话,就是第六意识造业,最为厉害。这就是八个识相互来往和成就的关系。
我们要讲《八识规矩颂》,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你们听明白了吗?
众:听明白了。
宏海法师:有感觉吗?
众:有。
宏海法师:会不会听不懂啊?这是我们今天讲《八识规矩颂》,也抽这么多的时间给大家做一个概说吧,不管听懂多少,你先感受一下唯识佛法这种理性思维和严密的说明。你一定要来感受一下,慢慢适应,那么不要觉得这个就没有用。当你刚才我讲的这个道理,你明了了以后,那你发火的时候,你哀伤的时候,你淫欲起来的时候,你都知道这又是第六意识的染污信息,被你第七识利用,然后你自己就上当了。马上就知道这是心所在作用,就这是唯识佛法的功德。
好,那么我们呢,因为下一周,你们能看得到背后的屏幕吗?
看得到吗?远处的能看得到吗?看不到啊。那么能看到多少看多少,我们来读一遍,这个《八识规矩颂》啊。读一遍《八识规矩颂》。下一次如果诸位有条件的话,或者网上你就可以打一张出来。尽量来的时候,拿着这个颂本,那么我们就可以,因为我们现在也没有条件给大家提供,我们还是自给自足。那么拿着《八识规矩颂》的法本啊,哪怕一张纸,你有个参照,下一次就要用的着了,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八识规矩颂》,玄奘法师原著,从性境现量通三性开始啊。熟悉一下,下次讲的时候呢,就知道说这些颂文具体涵盖的什么内容。好,我们一起来读啊。
性境现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贪瞋痴。五识同依净色根,九缘七八好相邻,合三离二观尘世,愚者难分识与根。变相观空唯后得,果中犹自不诠真,圆明初发成无漏,三类分身息苦轮。三性三量通三境,三界轮时易可知,相应心所五十一,善恶临时别配之。性界受三恒转易,根随信等总相连,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发起初心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眠,远行地后纯无漏,观察圆明照大千。带质有覆通情本,随缘执我量为非,八大遍行别境慧,贪痴我见慢相随。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四惑八大相应起,六转呼为染净依。极喜初心平等性,无功用行我恒摧,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性唯无覆五遍行,界地随他业力生,二乘不了因迷执,由此能兴论主诤。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受薰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后异熟空,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
好,阿弥陀佛。
众:阿弥陀佛。
宏海法师:这一共每个3个颂,3个颂。4句为一颂,每3个颂为一个识,说明一个识的作用,从染污,到清净,修行的作用。
这就是我们《八识规矩颂》啊。那么今天呢,我们先合掌,大家把今天的功德回向,发菩提心,不要为自己的当来果报,现实安乐,一定要是为了度众人,为了了生死而发的这个心,念念管理好自己的这个大功德心。
闻法功德殊胜行。
众:闻法功德殊胜行。
宏海法师:无边胜福皆回向。
众:无边胜福皆回向。
宏海法师:普愿沉溺诸众生。
众:普愿沉溺诸众生。
宏海法师:速往无量光佛刹。
众:速往无量光佛刹。
宏海法师:十方三世一切佛。
众:十方三世一切佛。
宏海法师:一切菩萨摩诃萨。
众:一切菩萨摩诃萨。
宏海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
众:摩诃般若波罗蜜。
宏海法师:愿生西方净土中。
众:愿生西方净土中。
宏海法师:上品莲花为父母。
众:上品莲花为父母。
宏海法师:花开见佛悟无生。
众:花开见佛悟无生。
宏海法师:不退菩萨为伴侣。
众:不退菩萨为伴侣。
宏海法师:好。阿弥陀佛。
众:阿弥陀佛。
宏海法师:今天就到这里。

相关新闻:

宏海法师应邀福慧慈缘闻思讲堂谈"万法唯心 心唯万法"

 
(本文来源:闻思讲堂  编辑:奉音)

免责声明:

1.来源未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佛教在线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在线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最新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请您发表感言,注意文明用语并遵守相关规定


© 2005-2011 佛教在线佛事用品中心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
支持单位:佛教在线-经营单位:福慧慈缘(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福慧慈缘QQ群:104957979
Tel: 010-51385789 13716034788     E-mail: 649414492@qq.com     QQ:649414492
地址:北京王府井东安大街53号锡拉胡同(金钱豹/王府世纪北) 邮编:100011 乘车路线及地图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821号 京ICP备110432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