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传真:010-51385789 手机:13716034788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禅茶
  
活动预告更多>>
2014年6月29日(周日)下午3点至5点,北京福慧慈缘文化会馆将邀请中国佛学院宏海法师宣讲《万法唯心,心唯万法一一八识规矩颂略解之四》佛学讲座。  详情>>
·6-22福慧慈缘:宏海法师宣讲"万法唯心 心唯...
佛事用品更多>>
天然金琥珀108颗佛珠 增财运福气 消除强大负...
  琥珀是数千万年前的树脂被埋藏于地下,经过一定的化学变化后形成的一种树脂化石,...[详情]

【佛学问答】2014年7月18日,智慧法师在闻思讲堂学佛群答疑开示

http://www.club.cn   2014年07月24日   字体:    

【问题一】师父请问,关于如何做到“不着相布施”。
其实我自己知道,布施不应图回报,不应贪图别人的赞叹。可是有时候自己会控制不住的去想,别人会不会赞叹我,师父会不会夸奖我。其实我并不看重别人赞叹不赞叹,夸奖不夸奖。可是自己的内心总是控制不住的去往那方面去想。
所以我想问师父,我该怎么做才能让自己的心不去想布施之后会得到什么效果。
阿弥陀佛,请师父慈悲开示!

智慧法师开示: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菩萨们,还有我们最辛苦的童老师,还有我们幕后工作的所有的义工,还有主持人,大家晚上好。很高兴在每天我们如期举行的“闻思讲堂学佛群”的互相交流时候,又重新开始。祝大家法喜充满!

我们首先以最传统的礼仪来做一个开始。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今天提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着重从大乘菩萨行的六度法门入手。在这里我们首先要提到布施,布施就是六度当中其中的一度。那就是:布施、忍辱、持戒、精进、禅定、智慧,所以六波罗蜜是大乘菩萨修行的法门。六波罗蜜又称为六度,其中以布施为首。布施的目的,对治的是什么呢?目的是在度脱悭贪的习气。一般众生都有贪着的心,贪爱世间的一切事物,认为拥有的东西越多越好。所以行菩萨道者,了解悭贪是障道之因,不但力求少欲无为,去除贪心,进一步才能广行布施。所以呢,我们布施就是种善因,植福田。人人呢,都希望福禄寿“三星拱照”,但要想得到福绿寿,先要学会布施。有人认为做善事,修福报,不论是在什么地方都一样。其实,行善、修福,也有层次上的差别。在《佛说四十二章经》当中记载,供养一百个恶人,不如供养一个善人;供养一千个善人,不如供养一个持五戒者……供养千亿三世诸佛,不如一个供养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

所以说我们的布施,必须透过智慧的观察。若缺乏智慧的判断,没有将种子播种在良田里面,未来也不会有好的收成。那什么的良田呢?所以在佛经上所说的三种“福田”:“敬田、恩田、悲田”。就是对三宝、父母、师长,心生恭敬供养,则属于是“敬田”;以“知恩、感恩、报恩”之心,报答“父母恩、国家恩、三宝恩、众生恩”,属于是“恩田”,见到生病的人,生活有困难的人,以慈悯心去救济、照顾,这属于是“悲田”。耕耘这三种“福田”,能得到大的福报。

一般都知道,助人,“只能救急,不能救贫”。因为凡事都要从因上来努力。由于过去吝啬不舍,以至今生感得贫困的果报。要想去除贫穷,就要修布施,并且广结善缘,还要建立修善断恶的因果观念。对一个重病、有急难的人,我们可适当的给予帮助,但是无法供应他一辈子,因为一个人有自己的福报、业缘,往后的日子还得靠自己去努力修善、培福,才能转化困境。所以啊,除了布施财物,还要让对方了解因缘果报的道理,才能真正成就自利利他的功德。我们也知道,布施分为:“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所以说,在这三种布施当中,一般人以为布施的东西愈多愈好,品质愈多,乃至布施珍贵的宝物,会获得大的福报。其实,最珍贵的供养,来自布施者的至诚清净的布施。以恭敬心、虔诚心、清净心、平等心布施供养,功德最为殊胜。如果是以有所求、有交换的心态来布施,虽然也能得福,功德果报却是有限的。所以说,在布施的时候,我们最重要的是要了解“三轮体空”的道理,这里“三轮”指的是:布施的法财或钱财;布施的人;受施的对象。具足这“三轮”才能成就布施的功德。所以布施,是清楚明白所布施的钱财,受施的对象,布施的人。要“当体即空”,才是真的具足“般若”的布施。

所以如此透悟“三轮体空”之布施行,最为精进,也最为殊胜。所以说“般若部”的经典当中,随处可见这样的说词。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云:“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以说菩萨行施,要了达“三轮体空”,能不住于相,所谓三轮者,就是说对施者,受者,所施之物,“佛告善现:应如是不住于相,而行布施。”所以说“三轮体空”的意义是让我们戒除贪欲,了达事物本性为空的真理。所以说佛家有“十戒”,但常说的是“贪、嗔、痴”,这三样中,首当其冲的就是贪。对治贪,来演说是“空”。意在指导人们帮助别人,不要希求回报。所以许多人都是因为布施后心里希求回报,但回报暂时未报,或者以其他形式回报而苦恼。

【问题二】尊敬的智慧法师,请问,净土法门怎样去修行?有什么仪轨参照吗?

智慧法师开示:净土法门如何去修行,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净土法门。净土法门是指修持往生佛国净土的法门。修持净土法门所依据的经典有《佛说阿弥陀经》《佛说无量寿经》《佛说观无量寿经》《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圆通章》《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和《往生净土论》,俗称五经一论。所以说净土法门的宗旨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乃如来普为一切上圣下凡,令其于此生中,即了生死之大法也。所以说修持净土念佛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信者就是说要相信佛的力量,相信阿弥陀佛在因地中发四十八大愿,愿愿度生。而且发愿 念我名号,不生我国,誓不成佛。所以我们今天要知道阿弥陀佛是因圆果满,我们今天要念佛,必得往生。还有要相信佛力的慈悲,信佛力慈悲,摄受众生,大势至念佛圆通章中所说如母忆子。子若忆母,如母忆时,定蒙接引。所以还要相信净土法门,如永明禅师四料简所言。较诸余法,其间大小难易得失,迥然不同。虽有余师称赞余法,不为所动。乃至诸佛现前劝慰,令修余法,亦不退转,此乃真所谓信也。所以念佛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以菩提心为根本;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为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之实义;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为下手最切要之功夫。由是而行,再能以四宏誓愿,常不离心。则心与佛合,心与道合,现生即入圣流,临终直登上品,庶不负此生矣。就是说我们念佛要如何达到真正的念。那就是我们要修菩萨道,所谓的菩萨我们在这里要搞明白,菩萨就是要自利利他。那我们如何达到自利呢?就是我们在念佛的时候要口念弥陀,身拜阿弥陀佛,意观想阿弥陀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相好圆满,这就是自修,也就是达到自利。如何利他?就是说在现实生活当中,要把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的愿心,他的核心、他的理念、他的精神,让一切众生都能得到真实之利,真实之际,真实之慧的利益功德,要时时刻刻演示在我们生活当中。也就是说把阿弥陀佛的这种佛的理念、佛的精神、佛的内涵展示在我们生活当中。 如此之修,就是说我们在佛堂里面,口念阿弥陀佛,身拜阿弥陀佛,意观想阿弥陀佛三十二相八十种相好圆满,这是自利。那利他就是说,把阿弥陀佛、诸佛菩萨、十方诸佛的精神、理念、思想、行为,全部通过我们现实生活当中人与人的交往,通过我们的处事待人接物,通过我们的工作,通过我们的学习,通过我们现实生活当中的生活的方式方法,把诸佛菩萨的理念,展现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这才是利他。既为佛子,当行佛事,也就是说好话,行好事,存好心,为一切众生来利益做功德。

【问题三】尊敬的智慧法师:什么是明心见性?明心见性是开悟吗?开悟的人还轮回吗?

智慧法师开示:所谓的明心见性就是见性成佛,就是指彻见自己之本性而成为觉者。这是禅宗之根本主张。在《涅槃经集解》云︰“见性成佛,即性为佛。”禅宗六祖慧能在《法宝坛经》中说︰“汝之本性犹如虚空,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无一物可知,是名真知。无有青黄长短,但见本源清净觉体圆明,即名见性成佛,亦名如来知见。”此谓若能彻此执我、执法之心本无自性,现观自性本来清净,则与佛无别。历来的祖师大德是先悟后修,因修乃证。“悟”并非是“证”,你开悟了以后,仍然处在三界之内、六道之中,三毒仍然未除。得证以后,才能超越六道三界。我们看过了祖师们修行的历程,常常有这样的描述:某一位修行人在某位师父面前,经过一番指点,“豁然顿悟”。大家往往会以为这一悟就已经到底,就已经大功告成。误以为以后就不需要再修行了。实际上下半句很少有人注意,“豁然顿悟,作礼而去,欢喜奉行”。这后半句又当如何解释呢?意思就是说,经过老前辈的指点,豁然顿悟了以后,高高兴兴地磕头鞠躬,下去了,走掉了。走掉干什么了?实际上是下去好好修道去了,他知道下一步该怎么修了。就目前大家的状况,怎么用功呢?大家误以为每天在诵经、拜佛、持咒、观想、打坐,这就是修行。那只能说大家心目中的“修行”是这样的。一个未明心的人,以为这样做就算是在修道;而一个明心的人,他绝对不会仅仅做以上这些事情。

可是,往往大家会认为这个明心的人绝对没有修行。因为已经明心的人,他知道如何做、如何修,才是真正在修道,才能够真正与道相应。诵经、拜佛、持咒、观想,是不是修行呢?只能说它是“皮毛”的修行。一个见性的人,他做以上这些事情,完全可以与道相应!一个未明心、未见性的人做以上这些,与道毫不相干。一个明心见性的人,他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能够和道相应。并不是说只有通过盘腿打坐、诵经拜佛、观想持咒,才能够和道沟通。并不是说只有通过盘腿打坐、诵经拜佛、观想持咒,才能够和道沟通。

“明心”明的是什么呢?如果大家明的“心”不对,还是没办法修行。所以说我们每天都在诵经、拜佛,究竟是否有一点点和道相应过、沟通过,自己心中非常清楚。古人讲:“如果你用功办道,百日之内,绝对见性!”实际上古人说的“百日”也是一个不定的数字,有的人在明心的同时,就能够见性。因为心、性一线之隔、一线之差。实际上也无隔无差,你真的明心了以后,同时一定能够见性。除非你不是真正的“明心”,只是对理上若有所悟。大家之所以不会用功,就是因为没有明心。宇宙万物都有它的性能,性能好的物品持久耐用,性能不好的物品容易耗损。只有我们的佛性亘古今而不变,历万劫而弥新。

柴陵郁禅师悟道时,说了一首诗偈: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封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我们的心本来具有无限潜能,蕴藏无限宝藏,但是由于无明造作,追逐五欲六尘,使明镜般的清净自性不能显现应有的光明,所以明心见性就是开发自己的潜能。

如何才能明心见性,开发内在的潜能呢?
1、能大能小:佛性是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就理体而言,我们与佛陀一样具有尊贵的佛性,至大无外:我们与众生一体,可以为众生做牛做马,牺牲奉献,至小无内。我们不一定生而万能,只要我们“肯能”,自能形成一股动力,将内在的佛性开发出来。

2、能苦能乐:我们的佛性遍一切时,尽一切处。所以通达佛性的人不逃避人间的苦乐,而视苦乐为锻链自己意志的试金石。古德曾说:刀山剑树为宝座,龙潭虎穴作禅床。道人活计原为此,劫火烧来也不忙。只要我们能开启佛性,自能处苦不以为苦,处乐不以为乐,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即使劫火来临,也不能动摇我们的悲心愿力。

3、能前能后:佛性横遍十方,竖穷三际,前面的世界固然灿烂风光,后面的世界也一样辽阔深远:当仁不让固然可以领导群伦,谦冲自牧更可以认识自己;举一反三固然可以进步神速,脚踏实地更可以站稳步伐;犀利辩才固然可以慑人以威,忍苦耐劳更可以服人以德。佛性之前,众生是平等的,既没有阶级之分,更没有长幼之别,只有迷悟之差而已。我们必须看清前后两个世界,懂得进退之道,才能拥有自己全部的佛性。

“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开悟的人看上去和普通人一样,依然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就像大海一样,表面上汹涌澎湃,变化万端,但里面却是浑厚、宁静与无限的宽广。开悟的人不会搞个人崇拜,搞个人崇拜的都是没有开悟的人。一个通达“无我”的人,一个觉悟到“万物与我为一”的人,一个认识了平等真相的人,怎么会又怎么可能搞个人崇拜呢?他只能树立道,树立整体,树立“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树立“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释迦牟尼佛在《金刚经》所说:“以色身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如来是什么?如来如去,不来不去——如来就是我们自己的本性!如来是生,如去是灭,不来不去就是不生不灭,如来如去是现象,不生不灭是本质。如来是什么?如来就是道。道是修出来的吗?道是本自具足、本来如是、自有永有、如如不动、独立不改的,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改变,只能被认识,所以佛的本意是觉者,即悟道的人。所以开悟的人会很自信,因为他找到了生命的根。所谓自信,就是对自我生命的本体认识与毫无疑惑的确信。开悟的人就是点燃自己生命的人,这生命是光,自照照人,在光里没有黑暗,无论什么时候、什么环境他的思想都是正面的、积极的,他有无畏的勇气面对一切,没有牢骚,没有抱怨,他真实的活在每一个当下,开悟的人明白了如是因感得如是果,明白了断恶修善、修善得福的道理;所以说开悟的人是没有轮回的。

【问题四】三身佛有三身,人有三身吗?如何理解?尊请法师开示,阿弥陀佛!

智慧法师开示:众生成佛时有三身,称为三身佛,三身佛分别名为法身佛、报身佛、及应化身佛。法身,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是本来具有的,不需要修,只要你悟,悟即见自己本源的自性清净的法身佛。报身佛,不容易成,需经三大阿僧祇劫,修种种的苦行难行,乃至无善而不成,无德而不就,功德圆满,方可成报身佛。释迦佛的报身,称为卢舍那佛,住在华藏世界,阿弥陀佛的报身,又是住在华藏世界,各各佛的报身,都是住在华藏世界。

报身又分自受用报身,及他受用报身。自受用报身无相,就是大菩萨也见不到;他受用报身,大菩萨可以见到,惟是所见的各有不同,十地菩萨见的,是无量大身,其它菩萨所见的,是千丈卢舍那身。

应身佛,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度之,是为应身佛。应身是以报身为本,所以应身佛又称为逆佛,所谓从本垂迹,就是这个意思。应身佛有千百亿化身,如释迦牟尼佛有千百亿化身,阿弥陀佛也有千百亿化身,化身佛是住在凡圣同居土——暂时住的、方便的、不长久的。所以释迦佛十九岁出家,三十岁成道,说法四十九年,八十岁便离开这个世界——应度众生已度尽,说法已完,住世无益。众生成佛时,三身佛一时成,无分先后彼此。所以华严经当中说:“十方诸如来,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上两句“十方诸如来,同共一法身”,是指的法身佛。

法身佛无相,万佛一体,无有你我之分,也无过去、现在、未来佛之分别,更无此土、他土、无量国土之佛的区别,万佛一体,犹如虚空般的清净,清净是一体的,不能说这是一边是虚空清净,那一边是虚空不清净,所以说法身佛是无男无女、无此无彼、圣凡两忘、生佛俱泯,是谓不二法门。下两句“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是指报身佛。

法身清净,不染一尘,故名素法身,众生迷此,所以有生死,虽则六道轮回,其性不变,故又名佛性,因在迷不变,常随众生流转生死,故云“法身流转六道,处处皆闻。”所以我们有幸得闻佛法,今天能够依着法而着力熏修,剎那除去我们历劫以来的迷情,得识本来,乃至大彻大悟,悟同诸佛,此时名信解,解法身之理。虽然明白了,法身还未出现,必须开悟以后呢,起修六度万行,以及一切功德,若有一德未圆,一功未满,法身也不现前。直待万行已圆,万德已满,惑垢尽除,无明业空,法身才全体出现,此时却又名报身佛,号卢舍那。我们开悟以后,从性上起修六度万行,庄严素法身,修至功德圆满以后,素法身成为万德庄严的报身,报身又化成千百亿化身,到十方世界,天上人间,随意转动大法轮,普利人天,教化有缘的众生,所以说,六祖坛经当中又告诉我们:法身报身及化身,三身原来是一身。 那佛有三身,我们凡夫有没有三身呢?凡夫也有三身,区别在哪里呢?《会疏》当中说:如来有三身,法身、报身、应身。法身是从自性上说的,报身是自受用身,应化是他受用身,都可以称为如来,都是今佛与古佛没有两样。

这三身我们要了解它的真实义,法身没有相,净土宗里面讲的常寂光,常寂光是法身,常寂光土、常寂光身,身土不二。为什么?常寂光里面没有物质现象,也没有精神现象,但是要晓得它是活的,它什么都没有。六道里面讲灵魂,它不是灵魂,勉强说它是灵性,没有物质也没有精神,它能看、能听,一切众生起心动念它全知道。所以说,这什么?灵性!谁没有灵性?有。灵性是什么?灵性是法身。我们有没有法身?当然有法身,没有法身这个身怎么来的?法身是体,是本体,这身是现相。报身是佛把烦恼断尽了,自受用身,就是我们讲的离苦得乐。报身是真的得乐,妄想分别执着全都断了,这是报身。报身住哪里?报身住实报庄严土,所以叫报身。我们晓得,实报庄严土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居住的地方,一般人去不了。就是说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断了、无明烦恼也断了,这个时候住实报土。

实报土里头有身、有色相,有身,那个相,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不是我们平常讲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应身,报身是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为什么?性德完全从报身上显示出来。性德无量无边无数无尽,不可思议,在报身上全都现出来,所以这是自受用,真正叫离苦得乐。

应身是他受用,应身是应化,在十法界、在六道,众生有感,佛就示现,佛示现这个身叫应身。释迦牟尼佛当年在我们娑婆世界上出现是以应身,应身是跟我们这个地方的众生身没有两样。我们地球上的人道是来投胎的,他也示现投胎,八相成道,跟我们人间没有两样,我们是个人,他也是个人,但我们是迷惑颠倒的众生,他是究竟彻悟的佛,这个不一样。他来干什么?来教化我们。教人,示现人身;教畜生,示现畜生身;所以说应以什么身得度的,即以什么身现身为之说法。所以过去诸佛应化教化众生,现在诸佛来示现应化,跟古佛没有两样,所以可以称为应身如来、化身如来。

【问题五】对出家的正确理解一居士问道:我一直想出家,但是怕家人伤心,我该从哪几方面做?这位居士提出问题后,有同修在讨论中,答复其:不一定出家,在家修行功德还更大等。

智慧法师开示:有居士对于出家的问题上,有一点疑惑,我在这里阐述一下对出家的正确理解。根据经律载,释迦佛在世时,对原意出家的佛弟子求佛为沙门时,就是说,弟子要来出家的时候,佛就对他说:“善来比丘”,话音刚落以后,遂即该人即成为沙门,得具足戒。这是出自《增一阿含经》当中。在这里我们要知道,什么叫善来比丘。善来比丘是佛教术语,是当人之愿力与佛之威神力,佛向愿出家之人称善来比丘。也就是说,当这个人具备了善来比丘要具备的三种条件,即这个人的愿力、诸佛的神力、这个人累劫以来的福德力。也就是说,他愿意要出家,还要根据:他以前的福德力,过去如是因得如是果,他要有他的福德力;再加上他自己愿意去出家,很欢喜很情愿的去出家;还有一个就是佛的威神力,佛愿意接受这个人成为出家人。这三种力必须要具备,才能称为佛的弟子,才能称为善来比丘。当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善来比丘,他有具备三种条件,他本人出家的福德力、他自己欢喜心出家的愿力、佛愿意接纳他成为佛的弟子,这三种力必须要具备,他才能成出家。而不是谁强求不强求的问题了。

所以出家有四种:

第一种是心出而身不出,这指的是在家学佛;

第二种就是身出而心不出,这是指的是虽然出家,对于名闻利养仍然割舍不下,他已经穿上了袈裟,但是身出而心没有出家;

第三种是身心俱出,这是真正的修道人。

第四种,就是身心俱不出家。在家的学佛人,虽然学点佛,对功名利禄孜孜以求,难以放下。所以,佛教所说的出家,小而言,是指身心俱出,大而论,能出三界才算真正的出家。我们一般所说的出家,指的是示相上的出家,现出家相,也就是圆领方袍僧相现,出家以后,受了佛陀所制定的戒律以后,才能称为是出家人,这是示相上来说。

在出家中,就有三种分别:

一种是出世俗的家,我们现在的辞亲割爱,落发入了空门,这就是出的世俗家。可我们还是在家中,在什么家呢?三界家,欲界、色界、无色界。因为我们还没有证得无漏道,还脱不了轮回,所以还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中转,我们得出这个家,要出三界。那你就得证阿罗汉,证得阿罗汉果才能出三界。出了三界还不够,还得出烦恼家,必须得断尽一切惑染,那心就得清净了。现在阿难能够出世俗的家,但还不能够出三界的家,所以说心不入道。在大藏经里面有《菩萨念佛三昧经》,我们要明白出家的功德。这部经就告诉我们,说出家有四法,出了家就有四种修行的方法,出了家就得修行。

第一种,是昼夜六时,说罪忏悔。经上都说是昼夜六时,昼三时,夜三时,初日、中日、后日,初夜、中夜、后夜,这叫六时。自己向佛菩萨像或者向道友说罪忏悔,无始以来的罪业太重了。这是第一种出家的方法,出了家之后就得这样做。

第二种,常念诸佛,说诚实话,不说虚假话,不诓惑一切众生,念佛名号。但这不是口念,是心里忆念,能这样做才是真正的出家了。

第三种,修六和法,心里头对于同参道友要常时的恭敬,不生恚慢。

第四种,同时要勤修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无常、念死,就是常念佛、法、僧、戒、无常、死。就是经常你要想一切法无常,我的寿命随时都可死亡,人身无常。

所以出家这四法,我们要时常这样的想一想。

在《出家功德经》中说了一日出家的功德,就是阿难劝一位王子出家的公案,仅以出家一日一夜修持净戒,获得七返六欲天的果报。这是出家的功德。若人出家,能脱三界轮回,证寂灭安乐,度无量众生,故出家功德不可限量。《阿难出家空经》云:“若发愿出家,向寂静处跨一步之功德,已胜过诸三千界众生,于数劫中布施妻子儿女之福德。”《贤愚经》云:“出家功德,高于须弥,深于大海,广于虚空。”《大宝积经》云:若有菩萨,以满三千大千世界,上至梵天香花灯明,一一灯炷如须弥山,以如是等供养如来。若有菩萨,净心持戒于师尊所,受持读诵一四句偈,净心修行乃至七步,功德胜彼无量无边。迦叶,若有菩萨,以满三千大千世界花香、末香,于百千岁,昼夜六时供养如来;若有菩萨,舍于愦闹,深畏三界,为利众生发心,趣向阿兰若处,举足七步,胜前功德无量无边。

还有《本缘经》当中所说,以一日一夜出家故,二十劫不堕三恶道;还有《难陀出家经》所说,如果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众生,在一大劫中布施儿女,所得的功德,不如发出家心向静处迈一步的功德。还有《优波罗花比丘尼本生经》中也讲述了以演戏出家因缘所得的果报。永明延寿大师评论说:“乃至醉中剃发,戏里披衣,一曏时间,当期道果,何况割慈舍爱,具足正因,成菩萨僧,福何边际。”还有《宝积经》、《宣说大种变经》、《文殊问经》等,在这些经中,也一一说到了出家的种种功德。

三世诸佛最后成道时,皆是以出家身相而成就。《宣说大种变经》云:大千界众生,皆发趣菩提,假令尽一劫,男女以奉施。若人发道意,以信而出家,随佛而修学,其福胜于彼。过去未来世,一切诸如来,无有不舍家,得成无上道。三世一切佛,称赞出家法,若乐供养佛,当依佛出家。

不必说生生世世,一生一世出家的功德,乃至一日一夜出家的功德亦不可思议。有人虽无一生出家的缘分,但发愿想要出家,或者短期出家,亦有无量功德,如今东南亚、南亚信仰佛教的国家如泰国、缅甸等都有短期出家的风气,这种做法有无边殊胜的利益。如《本缘经》中云:“以一日一夜出家故,二十劫不堕三恶道。”《僧祇律》中云:“以一日一夜出家修梵行者,离三百六十三万六千岁三途苦。”《地藏十轮经》云:“凡披出家僧衣者,诸邪魔外道,魔王夜叉等,皆不能损害彼者。”出家的功德他人无法摧毁,直至究竟菩提都不会灭尽,故说出家功德不可思议,无量无边。

作为佛教徒,我们要思索一个问题,就是说,佛陀示现出家人的身份来成就佛果,就应该可以得知出家与在家的功德差别了,可是有人却说“披上袈裟事更多”“出家却往往耽误自修”等等,我不知道这个依据是从哪里来的,所以对于在家人来说,暂时无法出家呢,那么应该发愿希求未来能够具足出家的因缘,同时做好在家人的功课,因为在佛陀住世的时代,就已经有四众弟子了,可见在家修行一样是合理的,但是,如果以此认为出家功德和在家的功德是相当的,甚至不如在家修行的功德,那就非常不合理了。

(本文来源:闻思讲堂  编辑:奉音)

免责声明:

1.来源未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佛教在线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在线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相关新闻

最新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请您发表感言,注意文明用语并遵守相关规定


© 2005-2011 佛教在线佛事用品中心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
支持单位:佛教在线-经营单位:福慧慈缘(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福慧慈缘QQ群:104957979
Tel: 010-51385789 13716034788     E-mail: 649414492@qq.com     QQ:649414492
地址:北京王府井东安大街53号锡拉胡同(金钱豹/王府世纪北) 邮编:100011 乘车路线及地图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821号 京ICP备110432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