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传真:010-51385789 手机:13716034788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禅茶
  
活动预告更多>>
2014年6月29日(周日)下午3点至5点,北京福慧慈缘文化会馆将邀请中国佛学院宏海法师宣讲《万法唯心,心唯万法一一八识规矩颂略解之四》佛学讲座。  详情>>
·6-22福慧慈缘:宏海法师宣讲"万法唯心 心唯...
佛事用品更多>>
天然金琥珀108颗佛珠 增财运福气 消除强大负...
  琥珀是数千万年前的树脂被埋藏于地下,经过一定的化学变化后形成的一种树脂化石,...[详情]

【佛学问答】2014年7月20日,智慧法师在闻思讲堂学佛群答疑开示

http://www.club.cn   2014年07月26日   字体:    

【问题一】请教法师一个修行佛法的人,是否必须学经学论?什么时候学经学论?有的居士也在讲经讲论,我们该怎么对待?

智慧法师回答:对于今天的这个问题,我们应该从“闻、思、修”三方面进行阐述。我们看故事、经典,要注意自己是否进入“闻、思、修”。我在学佛的过程中,不论是比喻的故事或经典,我都用“闻、思、修”的方式去修持。听闻之后进入思维,思维出这个故事或经典到底在宣示什么法?这个法在我们的修行中有没有利益功德?这个法我是否在日常生活中、在起心动念时拿出来用?为什么有时用得上,有时明明想用却用不上?那就是定慧的力量不足、持戒不够清净,这才会用不出来,才会落入听闻的阶段而没办法进入思维跟修行,更不必谈开悟了。连修行都不会修,怎么谈开悟、谈证果呢?譬如说,以楞严经来讲,当你看完楞严经之后,你有没有思维为什么佛陀要讲楞严经?

讲楞严经是因为阿难发生什么问题,然后请示佛法?阿难是多闻第一,为什么境界现前他没办法应付,仍然会被迷惑?因为阿难只停留在多闻的层次,所以佛陀才告诉阿难“行”的重要,告诉阿难如何克服修行的不足。如果没有从“闻思”进入“修”的话,根本没办法“行”,只停留在“解”而已,这样修持佛法是没有用的。所以许多高僧大德的语录或经典都是讲修行的结果,我们听闻了这些语录或经典,要能够进入思维,思维佛陀为什么要讲这部经?讲这部经的因缘以及要对治什么困难?要用什么方法来修行?有多少人依法修行?修行中会遭遇到什么困难?你要思维,不要只看结果,要还原到最根本的地方,然后再依法如实地修,修到和经典所讲的“果证”一样,这时你才能是真正的“闻、思、修”,否则都不是。目前很多人都落入一个“只要听闻就好,其他的通通不管”。这样就没办法进入“闻、思、修”。

听闻佛法就必须这样进入“闻思修悟证”,这才是真正学佛的正道,才能一路安稳地修下去,不然走偏了自己都不知道,还坚持自己的法是最好的,这样就很难修了。所以,不能够只停留在听闻的层次,只听闻而不思修是一点用都没有的。

各位居士,各位菩萨这么发心学佛,白天工作,还要操劳家事,按固定的时间来这里闻法,实在很辛苦。但是要能在听闻后进入思维并融入日常生活中,这样才会有小小的体悟,小小的体悟才能累积成为大开悟的资粮,才可能了生脱死,这样对生死才会有把握。所以在这里我们引用野狐闻禅的故事,向大家说明如何进入“闻思修悟证”。

百丈禅师经常讲经说法,有一位白发老人常坐在法堂后座听开示,每次听完,他都随大家离去。有一次,百丈禅师开示后,大家都散去了,但老人仍然坐在后座,百丈禅师就问:“大家都走了,你怎么不走?”老人答:“不瞒禅师,我是这座山的修行人,五百世以前就在这里修行。当时因为修行不错,已经修到有神通。有一次,我的弟子问我:‘师父啊,你修得这么好,到底修到什么境界了?’我就回答说:‘我已经修到不落因果!’”

因为他把法教错了,以为自己的神通已经可以达到造作任何因都不必接受任何的果报,所以他往生后就堕落到畜生道,变成一只狐狸——生生世世都是狐狸,轮回了五百世!你看,讲法说教只错了一点字就堕落五百世,还好碰到百丈禅师在这里开山、升座讲法,他才有因缘请教百丈禅师给他一个转语。百丈禅师就对他说:“不昧因果。”不昧因果的意思就是要深信因果。他一听马上就开悟,一开悟就脱离狐狸身的束缚,接着他请求百丈禅师:“是不是可以把我当成一位修行人来做佛事?”禅师说:“可以!”老人就回去了。

第二天用午斋的时候,百丈禅师向大众宣布,用斋后到后山替一位有修行的人做佛事。大众都觉得莫名其妙,心想:“如意寮没人生病,也没有病人来挂单,到底是谁往生了?”大众都议论纷纷。

大众到后山拼命找尸体都找不到,百丈禅师就从草丛中挑起一只死狐狸,大众都很惊讶:“居然将一只死狐狸当做有修行的人!还要给他做佛事!”这时,百丈禅师才把整个经过讲给大众听。这个故事我们虽听过很多次,但是请问各位,你们是否进入过思维?是否按照思维出来的法去修过?有没有?
所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修持佛法最重要的就是要了生脱死,能够了生脱死才能打开般若智慧,否则在那边争夺,争得再多而生死未了,也是枉然;争得再多,死了以后,也装不进棺材、也带不走!

所以,“闻思修”要领只是脑筋层面的闻思修,也就是一般做学问的、有系统的逻辑分析方法而已,而真正的闻思修必须经过证悟并超越脑筋思维的层面,产生不思维的思维,这种思维才具备有穿透幻化表相的力量,才能证悟见实相。希望大家早日证悟。

【问题二】请教尊敬的智慧法师,我看到佛经上有句话:如死尸咒力故行。好像有所感触,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其实,我本就不是自认为、自定义的那个“人”,而只是各个缘起、因果的化现。这样理解是对的吗?“……种种色身,威仪进止,譬如死尸,咒力故行,亦如木人因机运动……”

智慧法师回答:这段话是出自《大乘入楞伽经》卷二里面的一段话,这段话说明了实证了如来藏的菩萨还要能够现观,因为证了如来藏以后所发起了“大乘人无我智”,这里我们要能够观察、你要能够生起大乘的人无我智。这个大乘人无我智就不同于二乘的人无我智。因为二乘的人无我智它是依照、依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无常、苦、空、无我,这种不是真实我的无我而所获得的无我智。

可是大乘的菩萨所证的如来藏,这个如来藏是真实法,所以假名现在说叫真实我,但是它却是无我的。第一个亲证了如来藏以后所发起的智慧,就是大乘人无我智。这个大乘人无我智可以由经典里面佛所说的来验证,经典里面佛是这么讲,在《大乘入楞伽经》里面佛说:“大慧!何者是人无我相?谓:蕴界处,离我、我所,无知爱业之所生,起眼等识生,取于色等而生计着。又自心所见,身器世间,皆是藏心之所显现;刹那相续,变坏不停;如河流、如种子、如灯焰、如迅风、如浮云;躁动不安如猿猴,乐不净处如飞蝇,不知厌足如猛火;无始虚伪习气为因,诸有趣中流转不息,如汲水轮。种种色身威仪进止,譬如死尸,咒力故行;亦如木人,因机运动;若能于此善知其相,是名人无我智。”这是出自《大乘入楞伽经》卷二里面的一段话。

也就是大乘菩萨开悟以后,你一定要能冥契经文里面佛所说的什么是人无我智。这种人无我智绝对不是二乘人只是观察五蕴的无常、苦、空、无我所得,而是观察自己所证的如来藏所发起的真如无我而有的人无我智。所以这个部分从真见道以后,以真见道为基础,然后再接续地去进修,进修从三贤位开始----七住位以后,去亲证如来藏真见道以后,接着一直在初地以前,能够完全了知这些自己的自心真如的种种法相,完成“相见道”;然后从初地以后,再真正进入了“修道”。但是这个基础一定不能离开于说,你要在七住位实证自己的如来藏,然后要发起本来无生的涅槃智以及经文里面佛所说的人无我智。

大乘的人无我是真实不虚的,这个真实不虚主要是因为如来藏的真实不虚。所以二乘的人无我为什么不是真实呢?因为二乘的人无我它是依止于五蕴的虚妄性、没有真实我而产生的无我智慧,所以他能够断除我执;以这个断除我执以后,然后解脱于三界的生死。可是他们在能够断除我见我执的前提,就是心中接受了佛所说的有一个本际、有个清凉法、有个真实法,就是菩萨所证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第八识如来藏。 所以我们要来看,在三乘经典里面、三转法轮里面,有许多法你都要如实履践的,因为我们刚刚讲“宗通首重实践”;可是在这个前提我们要来说,佛在阿含里面有隐说的部分,也有显说的部分。隐说的部分是什么呢?就是以这个真实、清凉、如、本际、本识、入胎识,来隐说这个第八识如来藏。但是显说什么呢?显说了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因缘出生的法相。

譬如说,六识它是二法为缘才出生,色法是要四大聚合而有;所以你看,色、心二法都是藉因而有,因为色、心二法有了以后的见闻觉知以及种种与心相应的心所法,当然更是因缘所生法。所以,四圣谛的法、十二因缘的法,这些法都是显说了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本身的虚妄不实。所以我们能够观察并透过日常生活四威仪中去体会证实它确实正确,法无我境界就证入了,证知这一切法之中根本没有一个我。所以从如来藏的立场来看,真实无我,离见闻觉知复不作主故、不自觉我。但如来藏生出许多法,蕴处界及衍生之万法,这些法之中有没有我呢?你要去了知、观察、证实,证实时你就能不被外境所转。你知道法无我智时,你知道根本没有什么心外之境界,都是自心阿赖耶识所现的境界。

这样你就可以实证法无我;证法无我后安忍不退,名为无生法忍,初地就是如此。实证初地法无我,可逐渐了知二地、三地乃至八地、九地、十地,这样就可以进到初地满心百法无我境界---你能加以体验。

【问题三】居士问:持一句佛号一部经,能往生到极乐世界吗?请法师开示,阿弥陀佛!

智慧法师回答:这里问到了“一句佛号一部经能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我们要从净土法门的要门入手。一切法门,都要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才能有成就,净土法门当然也不例外。要想有成就 ,必须专修,不能杂修。但是,不少同修对于这个问题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错误理解,总觉得一句佛号太简单了。怕不保险,所以想方设法多增加一些。念这样经那样经,这样咒那样咒,甚至于兼修其他的法门,认为这样才“保险”。

那我们的莲池大师是菩萨再来、净土宗的第八代祖师,明代的四大高僧之一。他写了一篇文章,叫《念佛不专一》,他指出,他从前到处参学时,接触过一些高僧大德。当时,他看见做盂兰盆会,以为盂兰盆会一定要设供。要做很多佛事,要念很多的经、咒。结果,就是集合大家念了三天佛,这就把盂兰盆会做了。这是高僧的做法,说明了这些大德懂得念佛的作用,结果效果非常的好。 “一句佛号、一部经、一生成就。”这三句话是莲池大师的开示,这不是我们在这里随便讲的。莲池大师他不但这样教导我们,他自己就是这样做,他是大成就的,也可以说是一个德高望重的人。他每天很多事情要处理, 但是他每天保证念十万声佛号,而且著作不少,都收集在《云栖法汇》中。《阿弥陀佛经疏钞》就是他的著作。莲池大师,一生成就,当然是上品往生。他修净土法门真正是专到了极点, 正因为专到了极点,所以他的成就就是不一般。

有人怀疑:提倡“一号佛号,一部经”,是否不需要“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不能这样去理解。前者侧重说行门,后者侧重说解门。解行须不可分,在不同阶段各有侧重。再者,“深入经藏”,不能理解为“博览群书”;而是“善解如来真实义”,方能“智慧如海”。还有,学修佛法,不同于研究世间学问,而是一经通一切经通。这里不要误解祖师大德的开示。 所以说一句佛号一部经可以通过以下可以通过一句佛号的力量作用,念一句佛号可以成佛的道理,通过下面的几个要点来谈谈:第一、一句阿弥陀佛佛号就是三藏十二部经典的总概括。就是浓缩的三藏十二部经典。 这是净土宗第九代祖师藕益大师说的。他说,一句阿弥陀佛,三藏十二部通通在里面了,一千七百桩公案通通在里面了,你真正把这一句佛号念懂了,三藏十二部你都通了,禅门的种种公案你都明白,一通百通,佛经说的就是一个问题,都是讲的心地法门,这与世间的学问不同,世间的学问,你学理科,不懂文科。我们要信得过这点,晓得一句佛号概括了三藏十二部,把这点紧紧记住你就晓得这一句佛号的威力有好大,功用有好大。

第二、念一句阿弥陀佛,就是念了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因为一句阿弥陀佛的名号,就是阿弥陀佛的法身,佛的法身无相,遍虚空,遍法界。所以念一句阿弥陀佛就把十方三界一切诸佛都念了。

第三、阿弥陀佛是无上医王。无上就是没有比他更高的。医王就是医中之王,一句阿弥陀佛就叫“阿伽陀药” ,万病总持,一切病都可以医治,只看你信不信得过,只看你念不念得专一,念不念得至诚恳切。

第四、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就是无上密咒。就跟修密法是一样的,三密相应。

第五、念一句佛号就能增长善根福德因缘,能够消除我们的业障,增加我们的福德因缘。

第六、念一句佛号,消除我们多生累积的业障,只要我们念阿弥陀佛,至诚恳切地念佛一声,可以消除八十亿劫的生死重罪。所以莲池大师说,我们念一句佛号,六度万行都包括在里面了。所以古德说:“六字统摄万法,一门即是普门”是真实语。


问题四:请智慧法师开示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人爱妄谈空性,而不愿虔诚念佛?对于这样的人,我们该如何帮他们?

智慧法师回答: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首先要明白什么是空性?空性,是指空之自性、空之真理。佛教认为,空性就是依空而显之实性,它是一切法的真实本性。在此意义上,“空性”与“空”的概念具有等同的含义。空性的思想,表达了佛教的基本立场,也是佛教根本区别于其他宗教之处。佛教讲空,有人空与法空二义。人空表示没有一个恒常主宰的“自我”本体存在,即自我的实体为空;法空则认为诸法皆幻,并无实体存在。

那么我们很多人常认为“空性”就是空无所有,有的时侯则认为空性是没有了什么东西,譬如说空杯子里没有茶。有些修行人误认为思想暂时停止的辽阔感就是空性,另外有些人则认为.空性是隐藏在一般现象界或经验之后的某样东西,或某种隐藏次元,只有具定智慧的人才能看得到。这些误解是可以谅解的,因为佛法中空性的慨念非常难于了解,而我们唯一具有的,又不足以表达或描述它。我们使用文字、片语所组成的语言来说话,在我们心中为每个字和概念都创造了一幅图像,这些图像障碍了我们的沟通。“空性”超越了这些图像和概念,只有从“没有这些图像”的观点上,才能讨论空性。但由于我们没有这种影像,所以只要一讲到或想到“空性”,一般都设法先把心里已经有的图像去掉,以我们假想的“空性”图像取代——这只是另外一张图像而已。因此,我们的心企图捕捉或抓住“空性”的见地,这本身就是个错误。

可以这么说:无见就是正见。伟大的中观论师龙树菩萨曾说过:“我没有创造任何理论上的见地,因此没有任何过失。”这句话指的是绝对的层面。在相对的层面上,龙树当然接受平常的现象或传统性的真理中所指“事物的显现”和“事物的本性”。

当我们研读和思惟佛法的时候,必然会讨论和分析绝对真理,这时候就可能有困惑发生。每当我们说到或想到“绝对真理”的时候,必须警觉到.我们是在相对的层次上,以概念来说或思考非概念的绝对真理。 有两种绝对真理:一种是真正的绝对真理;另一种是为了沟通所建立的绝对真理模型,这种模型是相对的。我们能讲、能思考的,只有后面这种模型绝对真理,因为真正的绝对真理超越一切概念,而我们却局限于概念之中。

所以真正的空性觉知一切事物,因为它不受贪、嗔、痴等自我的观点所遮蔽。见到空性并不意味着达成“见到某种东西”的佛教目标。见到空性表示“见到一切事物”,因为空性不排斥任何事物,函括了一切事物。见到某件特别的事物,必然表示你没有见到某些其他的事物,所以你没看到的就被排除在外而没有感受到。空性去除了那些“没看到”,因此每件事物都在其中;空性去除了一切事物的“不存在”,包括不存在的不存在。讽刺的是,见到一件东西是“二元对立”,而见到一切事物却非“二元对立。”

趋近空性的另一种方法,就是把空性当成满。虽然现象并非天生以某种事物的状况而存在,但也并非天生不以某种事物的状况而存在。现象并没有任何真实存在的本性,逭就是它“满”的性质。正因为这样,对同一个现象,甲、乙二人才可能有完全不同的看法。事物的真相与人们对事物的感受并不相同。例如,假设有真正存在的美丽东西,那么每个人都会把它看成美丽的东西,而它也绝不可能成为不美的东西。龙树在《中观论》里说到,我们不应该说一切是空,也不应该说一切都不是空;此外,事物不是又空又不空,也不是非空非非空——这样说是为了沟通的缘故,龙树还提到,如果有的现象不是空性.那就表示有的现象是空性。但因为没有事物不是空性,那么空性又如何存在呢?

有些人误以为“空性”就是空无所有.而且执着于那种想法,试着去观修空无所有——释迦牟尼佛在《大宝积经》里谴责这种见解。执着“有”大如须弥山还容易解决.但执着“空性”即使小如芥子许,都是很麻烦的事。空性的见地是最高的见地,但若执着空性真实存在,就无药可救了。

为什么佛陀赞美空性是至高的见地,却又谴责对于空性的执着呢?因为真正的空性超越了“存在、不存在、既存在又不存在、既非存在亦非不存在”这四种极端,它也超越了可能产生执着的主客二元对立。在相对的层次上,佛陀教导以空性见地来对治众生相信现象实存的这种虚妄见地,因为现象本身既非真实存在,也不是它们的“不存在”就是真实存在。你误以为,空性就是你原先认为真正存在的现象,不再存在时所留下的“空无所有”,然后你又执着于它们的“不存在”是真实的——这样的见解完全扭曲了空性的真谛。这种谬误远比原先执著事物实存的见地更难根治。空性的见地不会把你带到愚人的天堂,也不会以各种想像的未来苦恼和折磨来吓唬你。空性展现出事物的本来面目,也就是“实相”。

所以龙树的风格是把每件事物割掉,说:“这不是真的,那也不是真的。”弥勒的风格则是在专注于心的本性上。这是趋向相同结果的两种不同方式,但它们一样有效--龙树说果皮不好,要把果皮去掉;弥勒则说,果皮内有很美味的果实。 除了以上种种对自性的不同理解外,自性有时还被看作是真如本性,即佛性。尤其禅宗更是如此。总之,通过对“自性”这个概念的分析,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唯识的空有观是很有帮助的。所以当你真正明白了什么是的空性,空性的真实的原理性以外,对它的真实意义如果你能了知,那我们请看诸位我们在这一生中要不要念佛?如何念佛?请我们自己去思维。

真正的证入空性那就是,初地菩萨,也就是阿罗汉。从天界最高层:非想非非想处天。该层天人还是有个执着在。阿罗汉超越了,等到圆觉菩萨则不光是悟道了空性,还明了了轮回的根本:十二缘起,所以圆觉菩萨也称独觉佛。空性是空也是不空,所谓法体真空,虚空无边无际真正的体性是空。佛法讲空,是为了破除我们对一切的贪执和恐惧,更智慧、更自在的利益众生。

(本文来源:闻思讲堂  编辑:奉音)

免责声明:

1.来源未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佛教在线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在线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最新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请您发表感言,注意文明用语并遵守相关规定


© 2005-2011 佛教在线佛事用品中心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
支持单位:佛教在线-经营单位:福慧慈缘(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福慧慈缘QQ群:104957979
Tel: 010-51385789 13716034788     E-mail: 649414492@qq.com     QQ:649414492
地址:北京王府井东安大街53号锡拉胡同(金钱豹/王府世纪北) 邮编:100011 乘车路线及地图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821号 京ICP备11043272号-